日期:2023-09-10来源:妈妈好孕网人气:450+
秋季谨防三大疾病
立秋节气到来,天气就由热转凉,但秋老虎依然肆虐,太阳依然毒辣,更要注意养生保健。
孩子——感冒发烧
秋季是感染性疾病的高发期,孩子往往会出现发烧症状,有时还会出现脸色苍白、情绪不稳定、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异常表现。
立秋过后,再加上时而来袭的台风影响,可以明显感觉到现在的昼夜温差逐渐变大。白天炙热的气温到了晚上,就会开始变得清凉起来,因此,早晚温差过大容易引起频发感冒等。
由于宝宝个体存在些许差异,发热的表现也会有很大的不同,用手触膜四肢及额头往往会误认为孩子不发烧,最好以触摸胸腹部感觉为准。有时孩子可能因感冒而发高烧,可手足摸上去却感觉冰冷,直到体温逐渐下降以后,手足皮肤才又慢慢热起来。这是一种假冷真热现象,3岁以下婴幼儿尤为多见。
假冷真热的原因主要是小儿、特别是婴幼儿的四肢血量少于内脏,由于供血不足,四肢本身就较成年人容易发凉。不少家长不了解这种情况,一发现小儿四肢发凉,就误认为孩子受寒怕冷,马上用厚衣棉被将孩子紧紧包裹起来,结果小儿的体热得不到及时散发,体温越升越高,甚至发生高热惊厥或“中暑”现象。如果孩子有感冒发热症状,应及时服用柴胡滴丸等药品。柴胡滴丸能迅速退烧,由于是滴丸剂型,药物可经口腔粘膜直接吸收,无首过消除,能快速起效,且服用及携带均较方便。
另外,对于初秋夜晚多习惯不盖被子,太过贪凉导致的腹泻、头重等,有关专家提醒,初秋之际,千万要注意不要贪凉,不要猛吹空调,在树荫下、水亭中、阳台上乘凉时间不宜过长,睡眠时不要开电扇对吹。专家还建议应多喝些生姜红糖水,千万不要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以免雪上加霜。
年轻人——多发咽喉炎
立秋了,年轻人成了咽喉炎发作的主力军,大多是受凉引起的咽部红肿。咽炎、喉炎多发与天气变化有关。秋天空气变得干燥,温度也逐渐降低。如果出现明显的咽部不适,应该注意多喝温热水,多吃些滋阴润喉之品,如百合、银耳、黑木耳、梨等,平时用嗓较多的人更要保护好嗓子,尽量减少说话。另外,秋天容易上火,建议容易上火的人少吃辛辣食物,以免刺激嗓子影响健康。
如果出现咽喉肿痛的现象,可以及时服用一些清热解毒类的中药,比如穿心莲等。
此外经常用淡盐水来漱口可以清除咽部细菌,让它没有繁殖的机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最简便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多喝水可以使咽喉黏膜湿润,让细菌、病毒、粉尘等不能在咽喉部停留。
中年人——骨头痛
不少中年人最近常觉得关节疼。为什么夏天对着空调吹一点事儿都没有,而夏天一过,这电风扇就能把骨头吹疼?这是因为夏季人体出汗多,肌肉毛孔疏松,吹空调时间过长,寒气都集中在腿上,秋天一到,不通则痛,就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的症状,严重者连走路都会觉得不舒服。
秋季,肠道寄生虫不可小视
肠寄生虫除了引发腹痛等症状、造成患儿营养不良以外,还可能阻塞小肠或进入胆道、肝脏,引起更严重的并发症。
肠寄生虫病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根据国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估计,仅蛔虫病,全球的患者就约有13亿人,其中儿童占了大多数。肠寄生虫除了引发腹痛等症状、造成患儿营养不良以外,还可能阻塞小肠或进入胆道、肝脏,引起更严重的并发症……
秋季谨防三大疾病
立秋节气到来,天气就由热转凉,但秋老虎依然肆虐,太阳依然毒辣,更要注意养生保健。
孩子——感冒发烧
秋季是感染性疾病的高发期,孩子往往会出现发烧症状,有时还会出现脸色苍白、情绪不稳定、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异常表现。
立秋过后,再加上时而来袭的台风影响,可以明显感觉到现在的昼夜温差逐渐变大。白天炙热的气温到了晚上,就会开始变得清凉起来,因此,早晚温差过大容易引起频发感冒等。
由于宝宝个体存在些许差异,发热的表现也会有很大的不同,用手触膜四肢及额头往往会误认为孩子不发烧,最好以触摸胸腹部感觉为准。有时孩子可能因感冒而发高烧,可手足摸上去却感觉冰冷,直到体温逐渐下降以后,手足皮肤才又慢慢热起来。这是一种假冷真热现象,3岁以下婴幼儿尤为多见。
假冷真热的原因主要是小儿、特别是婴幼儿的四肢血量少于内脏,由于供血不足,四肢本身就较成年人容易发凉。不少家长不了解这种情况,一发现小儿四肢发凉,就误认为孩子受寒怕冷,马上用厚衣棉被将孩子紧紧包裹起来,结果小儿的体热得不到及时散发,体温越升越高,甚至发生高热惊厥或“中暑”现象。如果孩子有感冒发热症状,应及时服用柴胡滴丸等药品。柴胡滴丸能迅速退烧,由于是滴丸剂型,药物可经口腔粘膜直接吸收,无首过消除,能快速起效,且服用及携带均较方便。
另外,对于初秋夜晚多习惯不盖被子,太过贪凉导致的腹泻、头重等,有关专家提醒,初秋之际,千万要注意不要贪凉,不要猛吹空调,在树荫下、水亭中、阳台上乘凉时间不宜过长,睡眠时不要开电扇对吹。专家还建议应多喝些生姜红糖水,千万不要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以免雪上加霜。
夏季,人们常进食生蔬菜和瓜果。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清洗、消毒,果菜上面难免带有虫卵,感染寄生虫卵的机会较多,而孩子更易受到虫害。到了秋季,幼虫长为成虫,都集中在小肠内,此时服用驱虫药,可谓是“打个正着”。
怎样使用驱虫药才能既驱走虫子,又不会因为药物副作用损害孩子的健康呢?注意以下4点常被忽视的问题就可做到:
1、驱虫药宜空腹服用驱虫药最好在空腹或晚上睡觉前服用,或于服药前一日给导泻剂,以清除肠道内的食物残渣,使驱虫药能与虫体充分接触。空腹时服用,药物在肠道内的浓度高,可以提高杀虫效果。此外,服用驱虫药后,应多吃一些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芹菜、韭菜、白菜、香蕉、苹果等,以利于虫体排出。左旋咪唑类杀虫药服用时可用糖水送下,不仅可以改善口感,也可以增加疗效。
2、驱虫药不宜常服有的家长看自己的孩子身体瘦弱,吃东西不香,就给孩子吃驱虫药。一旦真打出几条虫子,便视为法宝,隔三差五就给孩子吃两片,打打虫子。殊不知驱虫药也和其他药物一样,常服或服用过量都会产生不良反应。很多驱虫药具有糖果的外观和口感,可它是药不是糖,一定要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服药,不要因孩子脸上有“虫斑”、“晚上咬牙齿”、经常“腹痛”等症状就自作主张给孩子服用驱虫药。实际上,这些我们通常认为是感染蛔虫的“证据”,不一定都和肠虫有关。
比如:面部“虫斑”是指出现在孩子脸上的一片或几片色素减退性、圆形或椭圆形斑片。民间认为此斑是孩子肚子里有蛔虫寄生的标志,故有“虫斑”之称。其实,“虫斑”是一种皮肤病,谓之单纯糠疹,源于维生素缺乏。而晚上咬牙齿可能和晚餐过饱或临睡前吃东西有关,也不是“有虫”的标志。经常腹痛则原因更多,比如保暖不当引起的肠痉挛等。
3、服药后不会立即排虫有的人服药后一天,就急于检查粪便,若没找到虫体,便认为药效不佳或剂量不够。这种错误观念源于使用传统驱虫药。传统的驱虫药毒性较强,不宜在体内久留,因此与泻药组成复方制剂。这样,驱虫药将虫体麻痹后,借助泻药及肠蠕动将虫体迅速排出体外。而新型驱虫药的药理机制为抑制寄生虫对葡萄糖的吸收,使虫体糖原耗竭,寄生虫无法生存和繁殖。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杀虫机制,使得服药后2~4天才有虫体排出。所以,服药后还要耐心等上2~3天,才能看到“战果”。
4、两岁以下儿童慎服驱虫药两岁以下的儿童,肝脏发育尚不完全。而大多数驱虫药中都含有影响肝功能的成分,服用后会造成孩子的肝功能损害,引起转氨酶升高和厌食症。如果必须服药,应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且应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两岁以下儿童防治肠道寄生虫病的最好方法,就是注意生活卫生,切断接触虫卵的来源。孕妇如需要驱虫,应与医生联系,尽量避免服用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的驱虫药,如左旋咪唑(驱虫速、驱钩蛔、肠虫净都含左旋咪唑)和甲苯咪唑(安乐士、驱虫康、一片灵都含甲苯咪唑),而应改服较为安全的丙氧咪唑。
当然,再好的驱虫药也不如从一开始就预防寄生虫的入侵。平时应搞好周围的环境卫生,保证水源和食物不受污染;从小养成常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水果应尽量削皮或用流动水彻底洗净后才吃。
秋季来到,预防疾病先做好
秋季发病率升高
尽管近年来医学水平不断发展,治疗抢救的办法越来越多,仪器越来越先进,但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致残率却依然居高不下。尤其到了秋冬季节,天气突然转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开始逐渐增高。
秋天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以前并没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但是怎么会突然有头晕、肢体麻木、无力、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的出现呢?这是由于天气变凉,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患病者趋于低龄化
人们普遍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年龄应该在50岁以上,其实不然, 刚过三十岁、四十岁左右的也不占少数。这些人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在日常的生活中出现了心绞痛、心脏供血不足、心脏早搏等情况,甚至有严重者出现了动脉硬化。
据医学专家介绍:“在十几年前,心脑血管疾病主要以老年人为主,但是近年来,此病已经悄悄盯上了青壮年,成为中青年高发疾病。在门诊人群中35~40岁的人较多。这些老年病年轻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生活改善导致的不健康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中青年人群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作和生活负荷重,一直处于疲惫状态,无暇顾及健康,使得身体锻炼越来越少,体质减弱。另一方面,心理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或过度焦虑、情绪波动大,往往会引起或者加重心血管疾病。”
人类健康头号杀手
心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原因很多,有充分的医学研究证实,高血脂、血稠、动脉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源祸首。高血脂、血稠导致血液流通不畅,过多的脂肪在血管壁上不断沉积,造成血管硬化,管腔狭窄,日久天长便引起高血压、脑血栓、冠心病等。所以说,心脑血管疾病看似发病急,其实却有着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而一旦发病,就会显现出‘五高三低一多’的特点,即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治疗费用高,低知晓率、低控制率、低治疗达标率,并发症多。
由心脑血管疾病引发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病症较多。心脑血管病在发病前,有许多前驱征兆,但由于表现较轻,容易被误认为是身体衰老的正常表现而被忽视。这也使得许多患者平时看似非常健康,却突然发病的悲剧不断发生。因此,心脑血管病也被称做“人类健康头号杀手”。
心脑血管病早预防
由于心脑血管疾病早期并没有症状,因此必须年轻时就开始预防,尽可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治,避免病情加重:
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天气转凉时注意防寒,避免呼吸道感染。
饮食要平衡,多样化,多喝白开水。严禁吸烟,少饮酒。
平衡心理、保持乐观。少生气,不发火,学会减轻压力与宽松精神。
适量运动:应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运动项目,比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要做到持之以恒。
生活要规律,保证较好的睡眠。
30岁以上的人,每年要做心电图检查,定期做血糖、血脂、尿及眼底检查。
平时注意有无胸闷、憋气、胸前疼痛、心慌、脉搏异常及喉、胸阻塞感等症状,一旦有一过性肢体活动不灵、麻木、不能说话、眩晕、晕厥、头痛、呕吐、昏睡、一眼或双眼失明、复视、走路不稳等症状应及早到医院就医。
总结:秋天天气转凉了,虽然没有了夏天的炎热,但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秋季是病毒入侵的最佳时期,我们去看看哪些病毒最易感染,做好防御准备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原文链接:https://www.babytaobao.com/zhongyi/283574.html
上一篇:女性护垫 成妇科炎症源头
下一篇:刷牙不当可致口腔疾病
Copyright 2005-2024 妈妈好孕网 |陕ICP备2021008751号-2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