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9-08来源:妈妈好孕网人气:222+
人为什么会生病?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无数人都问过,而且也有很多人回答过这个问题,今日听听中医如何解释人生病的原因。以下中医总结了五个人生病的因素,了解了这些因素,可对症进行预防、治疗,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人为什么会生病?
自古以来,中医认为,疾病产生的原因有“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之说。比如最早的时候,中医认为疾病与“鬼、食物和蛊(鼓音)”有关。“蛊”也就是指被迷惑之症。
后来《黄帝内经》认为,疾病“或生于阴,或生于阳”,与阴阳平衡有关,又与“饮食无节,起居无常,喜怒无常”有关,这里面就涉及到生活规律和情绪的因素了,如果调整不好,就会引起阴阳失衡,人就会得病。
总结了古人的经验,结合现代疾病谱的特点,认为人生病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
心情不好时 免疫力都会下降1、人体内正气不足,致使邪气有机可乘
《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只要人体正气充沛,致病的邪气就不能伤害到你。所以正气强盛与否是是否生病的根本原因。健康的第一步是要顾护正气,我们谈论的所有关于养生的方法,也应该是围绕着如何强壮正气,不要损伤正气展开的。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会还会出现正气不足呢?中医认为有一个规律就是战争时期,人们多实证,和平时期,人们多虚证。也就是说,太平日子过得久了,人们的体质反而会出现亏虚。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没有了颠沛流离的被迫运动之后,生活安逸,大鱼大肉,热量摄入过盛,消耗减少,肌肉锻炼减少,这样体内的内火、痰饮就会积聚,造成外表很壮盛很胖,其实是虚弱的情况。用西医的话说,这是酸性体质,也是各种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高发的原因。
2、饮食不规律
现代人暴饮暴食者有之,胡吃海塞者有之,嗜食偏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毫无节制的更是大有人在,所以脾胃受到损伤就不奇怪了,脾胃是后天的根本,如果脾胃受损,那人还能健康么?或者说还能长久的健康吗?可想而知,疾病就会不请自到的。
3、缺乏运动
现代人们多舒适啊,出门有车,再远点火车,不行还有飞机,又快又省力。但是却恰恰忘记了双腿和双脚是用来干什么的!现代人忙啊,宝贵的时间都用来工作了还干不完这么多的活儿,哪儿还有时间去运动呢?运动是我们身体天生的优势,四肢,肌肉,脏腑,都离不开运动,经常规律的运动才不至于使我们机体的功能退化,才能保持骨骼、韧带和肌肉的健康,才不至于才50出头就腰酸背痛腿抽筋。
举例:咀嚼是我们最常做的“运动”,但是现在很多人喜欢吃软软的蛋糕、冰激凌、果冻等食物,这些食物是不需要咀嚼的,但实际上,咀嚼不但是消化的第一步,充分咀嚼可以让我们的食物消化的更完全,而且咀嚼还可以锻炼脸部的肌肉,使脸部肌肉线条变得优美,保持它的弹性。咀嚼还有一个好处,恐怕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那就是咀嚼可以维持我们眼球周围肌肉的弹性,而从预防晶状体变形,也就是说预防我们得近视或者远视。你看,这个小小的运动对我们都那么重要,可见整个机体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
饮食要全面 4、情志不遂情绪总是被压抑,无法排解就会导致气血不畅通,阴阳失衡。请问各位,如果说你今天感觉特别轻松,没有烦心事,没有压力,万事不发愁的,有吗?恐怕只是极少数吧,人们如果经常处于一种紧张压抑的生活状态中,很容易造成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产生各种疾病,器质性的、功能性的都有可能,所以情志不遂是很重要的致病因素。
5、药物滥用
药害将成为中国未来的一大危害。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想有从事医学或者药学工作的朋友一定会深有同感。现在抗生素的滥用,激素滥用,尤其是对孩子们来说,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这样滥用的后果我想在未来的30年到40年之间肯定会显现出来。动不动就大把大把的吃药,动不动就输液,这绝不是好习惯。“是药三分毒”,大把吃药,那么你就恰恰忽略了人体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自愈”功能。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承认人体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但是这种自愈必须有饮食营养的保证,生活习惯的改善等等条件来帮助才能够达到。
人为什么会生病?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无数人都问过,而且也有很多人回答过这个问题,今日听听中医如何解释人生病的原因。以下中医总结了五个人生病的因素,了解了这些因素,可对症进行预防、治疗,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人为什么会生病?
自古以来,中医认为,疾病产生的原因有“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之说。比如最早的时候,中医认为疾病与“鬼、食物和蛊(鼓音)”有关。“蛊”也就是指被迷惑之症。
后来《黄帝内经》认为,疾病“或生于阴,或生于阳”,与阴阳平衡有关,又与“饮食无节,起居无常,喜怒无常”有关,这里面就涉及到生活规律和情绪的因素了,如果调整不好,就会引起阴阳失衡,人就会得病。
总结了古人的经验,结合现代疾病谱的特点,认为人生病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
心情不好时 免疫力都会下降1、人体内正气不足,致使邪气有机可乘
《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只要人体正气充沛,致病的邪气就不能伤害到你。所以正气强盛与否是是否生病的根本原因。健康的第一步是要顾护正气,我们谈论的所有关于养生的方法,也应该是围绕着如何强壮正气,不要损伤正气展开的。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会还会出现正气不足呢?中医认为有一个规律就是战争时期,人们多实证,和平时期,人们多虚证。也就是说,太平日子过得久了,人们的体质反而会出现亏虚。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没有了颠沛流离的被迫运动之后,生活安逸,大鱼大肉,热量摄入过盛,消耗减少,肌肉锻炼减少,这样体内的内火、痰饮就会积聚,造成外表很壮盛很胖,其实是虚弱的情况。用西医的话说,这是酸性体质,也是各种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高发的原因。
2、饮食不规律
现代人暴饮暴食者有之,胡吃海塞者有之,嗜食偏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毫无节制的更是大有人在,所以脾胃受到损伤就不奇怪了,脾胃是后天的根本,如果脾胃受损,那人还能健康么?或者说还能长久的健康吗?可想而知,疾病就会不请自到的。
了解了生病因素后,那在中医养生中又是怎么防病的呢?请继续看下文:
中医防病主要讲三点,分别是心肺、脾肺以及肝肾。因为这三点是我们人体的主导,这三点也分为上、中、下。想了解这中医是如何防病的,那么我们就需要先了解都防什么样的病!
心肺防病
首先来说说心肺的疾病,中医把这类疾病统称为“温病”,按照现代医学理论也就是呼吸系统疾病。
因为心肺是一条线,所以呼吸系统疾病跟心肺都很有关系。
可能有人会问我了,说这个心脏不属于呼吸系统啊。你说的没错,但是在临床上,中医理论中的“心”和现代医学中讲的“心”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比如说,“心”在中医里,它有一个术语解释叫“心主神明”,许多神志不清的病症就跟心有关。比如有一篇中学课文叫《范进中举》,说范进这个人参加科举考试考了很多年,一直都没有考中,结果突然有一年来了消息说他考中举人了,当下他特别高兴,结果因为过于突然,范进一下子痰迷心窍了,他高兴得疯了,周围的人费了好大劲儿才把他治过来。
心情好,身体才会好二月河的长篇小说《乾隆皇帝》里也有类似的例子,这些例子虽然是文学演绎,但都不是乱写的,而是有其中医的理论根据。所谓痰迷心窍,指的就是中医理论里的心,这和现代医学说的冠心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清代,有一位著名的医生叫吴鞠通,他是一位温病大家。他对温病有一个很精要的论述,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什么叫“温邪上受”?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发烧、感冒、肺炎、扁桃体发炎等,这都属于是呼吸系统的疾病。
“首先犯肺”,这比较好理解,就是说首先导致呼吸系统出现了问题。“逆传心包”,也就是说这些疾病如果你不及时去治疗,及时去控制,发展下去,如果逆转就会导致人昏迷,我们叫心智出现问题。
因此,中医里把心肺归在一起的,统称为人体的上线。
脾胃防病
那么中线我们主要需要预防什么呢?就是要防脾胃疾患。
脾胃疾患主要体现为这样一些疾病,比如胃炎、潜表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还包括一些急慢性肠炎,但这些都是现代医学名词,而不是中医里的叫法。
按中医讲,我们都管它们叫胃脘痛、痞满之类的,比如说胃十二指肠溃疡,中医里叫胃脘痛,急慢性肠炎中医里也管它叫胃脘痛。
所以中西医在这上面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它们是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周身的津液、营养都必须依靠脾胃来供给。
所以有“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者,五脏之宗也”、“脾胃虚则百病生”的说法。
病从口入 饮食不可大意《景岳全书》中也提到:“盖人自有生以来,唯赖脾胃以为立命之本,胃强则强,胃弱则衰,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在各种衰老的原因之中,脾胃虚损是最重要的因素。
如果平时饮食不注意,偏食、吃饭不规律、经常过量饮酒等,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脾胃虚弱、生化之源不足,脏腑也会失去充分的营养,因而很容易发生衰老。
脾胃虚弱,精血不足,肌肉、颜面、须发、五官亦失于濡养,就会出现面焦、发坠、肌肉松弛等衰老形态。
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湿不化,停聚为水饮、痰浊。这些病理产物会引起和加重各种疾病,如咳喘、胸痹心痛、痰饮、水肿、眩晕等,从而影响健康,加速衰老。
尤其是人到了老年,胃的功能减弱,腺体分泌开始减少,衰老退化,脾胃功能日渐衰减,对外界有害因素的抵抗能力较差,所以平时就注意保养脾胃,确实是健身防病的关键。
肝肾防病
传统医学认为在我们的人体中,肾主精、肝主血,肝肾的虚损,自然会导致精血有形之质的不足,从中医的学名上我们管它叫“肝肾阴虚”。
肝肾阴虚会导致什么疾病呢?肝肾阴虚首先会导致失眠、头晕、中风等症状。
可能有人会问,这个脑病跟肝肾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是大有关系的。许多脑病的症状主要体现在脑,也就是我们的头部,但其实它发病的根源是在我们的肝肾。
比如说像高血压、脑中风等,这些都是肝肾阴虚所导致的。
因此,我认为养生的原则还是先要抓住需要预防什么病,这样才能懂得如何预防。这里我讲一个笑话,是我亲眼所见。
有两位老年人出来遛弯儿,一位从这边过来,另一位从那边过来,两人一碰面,就按照老北京习惯的问候语问话。
一位说:“您吃了吗?”
另一位回答说:“吃了,吃了。老王,你好吗?”
叫老王的回答说:“挺好挺好,你干嘛呢?出来遛弯儿啊?”
那位说:“可不是嘛,我出来遛弯儿。”
两个人寒暄了两分钟,完了各自遛弯儿去了。过了一会儿,遛弯儿拐回来俩人又碰上了。
这位说:“哎,您刚出来遛弯儿呀?”那个还回答呢:“哎,可不是嘛!”得,把刚才的寒暄全忘了。
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理解为健忘症。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健忘,健忘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中医理论一般都认为是由于肝肾阴虚所引起的。
因此,从养生原则上,如果我们要防治疾病的发生,上线主要防止的是外感,中线主要防止脾胃疾患的发生,以及兼顾一下心脏,下线主要就是防止肝肾由于精血不足导致的疾病。
找到了这些疾病发生的原因,那么,我们自然就可以有目的地预防疾病的发生。疾病在我们身上发生的少了,我们也自然就可以保持健康长寿了。
夏季不生病夏季不生病的奥秘
夏季三个月,从立夏到立秋,是一年中天气最热、也是阳气最盛的季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之交,万物华实。"这就是说,在这个季节,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大都开花结果了,所以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夏季气候炎热,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此时若不留意这种气候特点,极易受暑热、湿浊的侵袭而致病。因此,老年人在夏季应顺乎自然,留意养生,对防病健身、延年益寿有益。为了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安度盛夏,维护自身健康,本期"健康话题"便组织了这样一组文章,从各个方面向读者朋友介绍夏季养生的知识,
夏季如何不生病一、夏季的精神调养
谈到夏季精神养生,祖国医学认为"冬季要藏""春季要生",而"夏季则要放",即精神要充沛、饱满,情绪外向,使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黄帝内经》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也。"但夏日炎热,往往令人心烦,而烦则更热,故宁心静神尤为重要。元代养生学家邱处机说:"夏三月,欲安其神者"应"澄和心神,外绝声色,内薄滋味,可以居高,朗远眺望,早卧早起,无厌于日,顺于正阳,以消暑气。"他还夸大说,为了躲避暑热,不仅宜在"虚堂、水亭、木阴等洁净而空敞之处"纳凉,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此说极有见地,心静自然凉也。正如古有诗歌云:"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
传统医学认为,火热主夏,内应于心。心主血,藏神,为君主之官。七情过极皆可伤心,致使心神不安,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的"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五脏六腑皆摇"。这说明了不正常的情志皆可损伤心的功能,而心的功能受到损伤后,可影响人体的一切性能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调养,就要养心;而养心也就是精神调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夏季精神养生的要点有三个。
1.保持心静。精神养生中以"心静"为核心。这里所说的心静,不是要求每个人无求无欲,只是不可过度,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凡不能办到的事就不要去妄想。若处于这种心态,心情就会平和,人体代谢趋缓,产热减少,热感就会明显减轻。
2.笑口常开。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老年人若能保持笑口常开,这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措施,也是避暑的重要法宝。现代医学已证明,笑能增强呼吸功能,消除紧张,使肌肉放松,减轻精神压力,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于是燥热自感减轻。什么牌子的粉底好
3.自控情绪。夏季天气闷热,易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心烦意乱。老人和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患者,很难忍受这酷热之苦,更难承受情绪的波动。因此,自控情绪实在是养生的重要手段。用神专一是一种可取的控制情绪的妙法,炎热的夏季,去干自己某件有兴趣的事,就可达到自控情绪的目的,从而使燥热感减轻。
上述这三点做到了,精神自然会饱满,酷暑也会不再难耐。这就是夏日精神调养以防病的基本法则。
二、夏季的起居调养
夏天合理的起居调养对防治疾病有事半功倍的作用。这里,最主要的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下几点,就是比较合理的起居内容。
1.睡眠。夏季作息,一般地说,宜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黄帝内经》里说:"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思是说,在夏季,人们每天要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要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白天,不要厌恶日长天热,仍要适当活动,以适应夏季自然的变化。
夏天睡眠需要留意的是:睡眠时不可让空调或电扇直吹,最好关掉空调或电扇。夜里不宜在露天地睡,由于夏季暑热外蒸,毛孔开放肌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一旦受寒,严重的能引起手足麻木、面瘫等病。睡觉前也不要乘凉大晚,更不宜长时间在水亭中、树阴下、过道里、凉台上乘凉。
然而,夏季由于晚睡早起,会造成睡眠不足;再加上正午时分,烈日当空,此时人体血管扩张,血液大量集中于体表,从而使脑部供血量减少,让人感到精神不振,有昏昏欲睡之感,所以需要进行午休做适当的补偿。尤其是老年人,更需要中午休息一下。昼寝的时间不宜太长,一小时以内即可。这里要提醒一下,不能由于昼寝时间短,就草率从事,也要注意睡眠卫生:一是饭后不要立即躺卧,应稍事活动一下,以利胃肠消化。二是不要在有穿堂风经过的地方睡,以免着凉。三是不要伏在桌子上睡,以免压迫胸部,影响呼吸。四是昼寝时最好脱掉外衣,并在腹部盖上毛巾被,以免胃腹部受寒。
2.着装。老年人的夏季服装以轻、什么牌子的粉底液好薄、柔软为好,衣料的透气性、吸热性愈好,愈能有效地帮助人体散热,使人穿着舒适而凉爽。吸湿性能差或里面过于光滑的衣料,汗液不能及时排掉,人就会汗流浃背,感到闷热不适。所以夏季服装最好选用人造丝、真丝、亚麻和棉针织品。
此外,服装的颜色亦很重要,由于衣料颜色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强度也不同。颜色越深,吸热越强;颜色越浅,反射性越强,吸热性越差。因此,夏天宜穿浅色服装。
3.外出。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紫外线的强光有致癌作用。夏季每天10点~16点是紫外线最强的时间,故老年人此时间段应尽量避免外出。必须外出时,应涂防晒霜,穿长袖衣、什么粉底液好长裤,还要戴草帽、墨镜或打遮阳伞。
4.居室。盛夏居室的布置,有这样几个建议:①宜将多余的或暂时不用的家具搬掉,使居室拥有较宽敞的空间。有条件的家庭可将沙发、座椅等家具换成藤、竹质的,这样要凉快得多。②每天将南北两向的门窗打开,呼吸对流而生的自然风,可使居室满屋生凉透爽。③用淡绿、浅蓝、瓦灰、乳白等色彩装饰天花板、窗帘、沙发套,由于冷色调的色彩,能让人心里滋生舒适爽凉。若在墙上挂一幅《冰山雪峰图》的油画,亦可给人心底生凉的效果。④在向阳的外窗户上方装上凉篷,可将烈日直射带来的热量阻之窗外,增强凉爽的效果。
5.不用凉水冲脚。在夏日热浪袭人之时,一些穿轻便凉鞋、拖鞋的人,喜欢用凉水冲洗双脚,冲完时自觉凉快很多。殊不知,经常这样做,是有损于健康的。
医学研究证实,人的脚部是血管分支的最远端末梢部位,脚底皮肤温度是全身温度最低的部位,极易受凉。若夏天经常用凉水冲脚,使脚进一步受凉遇寒,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最终导致各种疾病。所以夏天最好也要用热水洗脚。
6.吹电风扇。炎热的夏天,打开电扇,清风拂面,好不惬意,可在医院门诊部里,医生们发现,因使用电风扇不当而得病的人并不少见。究其原因,是因为不少人缺乏使用电风扇的卫生常识和方法。怎样吹才算正确呢?①风速不宜过大,以微风为宜,尤其是在通风较好的房间和有过堂风的地方。②不宜对人直吹,否则风邪易侵人体内,尤其是在身体虚弱或大汗淋漓时。③不宜持续固定对身体某个部位吹风,宜吹吹停停,或用摆头电扇。
7.使用空调。夏季使用空调不当而致病的情况,我们大家都有亲身经历或耳闻。这里再提示几点:①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大。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相差较大,对抵抗力相对较差的老年人来说,很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为此,使用空调要将空调温度调节得比室外温度稍低些即可,而且出风口一定不能直对着人。②注意通风。应该开一两个小时后就将空调封闭,打开窗户,通一下风。同时应经常到室外活动,接触外边的温度,呼吸新鲜空气。否则长时间在封闭的空气环境里对健康不利。③不要盖棉被开空调睡觉。很多人以为夜里睡觉开空调盖棉被,可以既享受到空调的凉爽,又能避免空调的副作用。其实,呼吸道是最脆弱的,盖被子只能保热不能防病。冷气从呼吸道进入人体,一觉醒来口鼻发干,还是会有感冒症状。④注意室内湿度。长时间呆在空调房中,应在室内使用空气加湿器,以降低室内空气中的浮尘。因为空调吹出空气污染中的悬浮物,也是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
8.旅游。夏日旅游的主要目的是消夏避暑,根据此原则,夏季旅游的目的地应是海滨和山区。这一方面是海滨和山区的气温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是海滨与山区的环境宜人,有益于身心健康。当然,旅游途中要注意防晒、避暑、防腹泻、防虫咬,做好必要的准备。
三、夏季的运动调养
夏天由于气温高、湿度大,给健身锻炼增加了困难。因此,如何健身,是一个不太好解决的难题。然而,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说明夏天的运动锻炼对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观察发现,夏天经常参加锻炼比不坚持锻炼的人其心脏功能、肺活量、消化功能都好,而且发病率也较低。因此,老年人在夏季最好坚持运动。这里,要做好下面三件事。
首先是运动的时间和项目要安排合理。老年人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室外运动锻炼,运动以游泳、打太极拳、玩健身球、钓鱼、做广播操等柔柔项目为宜,不做过多剧烈的活动。晚饭之后到户外悠闲地散散步,也是不错的运动方式。
其次,要有必要的防护措施。在阳光下锻炼时,要戴上白色遮阳帽或草帽,避免阳光直射头部。锻炼时穿的衣服以松软、宽大、色浅、便于身体散热的样式和布料为好。露天室外锻炼出汗较多时,可适当饮些盐开水,不要大量喝凉开水。运动之后满身大汗,不要用冷水冲头或洗冷水浴,以免感冒或引起肌肉、关节疼痛不利。最好洗温水澡,既可消除疲惫,又使人感到舒服。
再次,运动要因人而异。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胃炎、甲状腺功能亢进、肥胖病病人及年老体弱者,除不做剧烈运动外,更不要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进行运动锻炼。
四、夏季的饮食调养
安全度夏,饮食是关键。那么,夏季怎样的饮食方案才是正确的呢
1.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清淡饮食有助于健脾清热、开胃增食。夏季应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肥腻荤腥厚味之食。但要注意摄人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鱼、肉、蛋、奶等。烹调方式宜采用蒸、煮等易于消化的,少用甚至不用煎炸形式。
2.常吃苦味食物。在夏日的饮食中,要注意多吃些苦味的食物。苦味的食物虽然味道上不是那么适口,不过却是暑日的健康食品。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碱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等药理作用。三伏天气里吃些苦瓜、苦菜,或者饮用一些啤酒、茶水、咖啡、可可等苦味饮料,不但能清除人内心的烦恼、提神醒脑,而且可以增进食欲、健脾利胃。
3.注意补充维生素。高温季节,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容易缺乏各种维生素。此时,可以有选择性地、定量补充一些维生素,最好是食物补充,如西瓜、黄瓜、番茄、豆类及其制品、动物肝肾、虾皮等,也可以饮用一些果汁,可使维生素得到补充。
4.补盐和钾。夏天出汗多,体内丧失的盐分比较多,所以要注意适当吃些咸味的食物,以补充体内所失盐分,达到身体所需的平衡。此外,出汗多也会导致体内的钾离子丧失过多,具体的症状是倦怠无力、食欲不振等。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含有较多的钾,可以酌情吃一些草莓、杏、荔枝、桃、李等水果,而蔬菜中的青菜、大葱、芹菜、毛豆等含钾也很丰富。茶叶中含有比较多的钾,夏天时候多喝茶,既可以消暑,又能补钾,可谓一举两得。
5.暑天宜清补。夏天的饮食应该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宜选择清淡和具有滋阴功效的食物,如鸭肉、鲫鱼、虾、瘦肉、香菇等。
6.补充水分。夏季出汗多,要及时补充身体丢失的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才大量喝水,因为一次大量喝水可冲淡胃液,影响消化。宜少量多次饮用。补水宜饮用白开水,少喝市售饮料。
五、炎热夏季不要怕出汗
夏日,很多人不爱活动,生怕出汗。殊不知,过夏天,如果不让身体出汗,会影响健康。
在皮肤上的小汗腺密密麻麻,肩负着身体散发热量的重任。当外界气温上升到30C时,汗腺这一"天然空调器"便开始启动,分泌汗液。出汗可以说是调节体内温度的有力法宝,它事关体温的恒定和生命的安危。如果怕出汗,远离热环境,长时间在空调环境里呆着,对高温的耐受力自然会下降。一旦离开空调来到外界热浪滚滚的环境中,汗腺这一"空调装置"会因长时间不用而启动不灵,便极易发生中暑。尤其是老年人,常因中暑引发高热、惊厥;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人还易发生中风、心肌梗死等。
过夏天,如果不让皮肤出汗,体内代谢的废物只好从其他途径排出,比如经尿液,这势必增加肾脏的负担,如有肾病则更是雪上加霜。汗液中的乳酸与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是杀灭病菌的化学武器,如整日享受清凉,会因无汗液而使皮肤的酸性环境发生改变,皮肤的抵抗力降低,病菌滋生繁衍,可引起种种皮肤病。
所以,在炎热的夏季,该出汗时就得出汗,这也符合"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
六、夏季谨防各种疾病
夏令时节酷热湿润,不管是热邪还是湿邪,皆能伤人致病。所以,要谨防各种疾病的侵袭。
1.感冒。夏日感冒,称之为"热伤风",常见症状是流涕、鼻塞、打喷嚏,甚至于发热同时又汗流浃背,还有的恶心、呕吐、腹泻。此种感冒常不能迅速恢复健康,尤其是老年人,易转化其他病。因此,一旦发生"热伤风",不要忽视,宜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治疗。
2.疰夏。疰夏又叫"苦夏",是夏季常发生的一种病症。主要是有些人对气候的变化适应能力较低,导致胃肠道分泌的消化液减少,食物不能很好地消化和吸收,表现为纳呆或消化不良。可服用一些补肺、健脾、益气之品,以调理身体。
3.中暑。中暑是炎夏最易发生的疾病。在炎热湿闷的气候中,只要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该首先想到中暑的可能,应暂停劳作,立即移至阴凉处,解开衣服,头部进行冷敷或用冷水擦澡,喝些淡盐水或清凉饮料。必要时应去医院救治。
4.心脑血管病。每年一到夏季,就有很多老年人感到头晕、胸闷、憋气、心慌,严重时,还有可能突发心梗和中风。专家提醒老年朋友在酷暑中应注意休息,多喝水,中午时分尽量避免出行,该服药时就要服药,减轻夏季高温给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5.胃肠道急症。天气炎热时,适量吃些雪糕、冰棍、冰淇淋等冷食或喝些冷饮,能起到一定的解暑降温作用。但不可食之过多,过多会使胃肠温度下降,引起不规则收缩,损伤脾胃或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可诱发腹痛、腹泻等病症。天热解暑最好的饮料是茶水和白开水。
6.皮肤病。夏季气温上升,湿度也有升高,各种细菌开始大量繁殖,因此,恼人的皮肤病也会如期而至。夏季常见的皮肤病有以下几种:①痱子。防止痱子的发生应该注意室内环境的通风降温;衣着应宽大,勤换衣服;尽量保持皮肤干燥:勤用温水洗浴,揩干后扑痱子粉。治疗可用清凉、收敛止痒药物。②湿疹。防治湿疹,局部要保持干燥,要穿透气的鞋子。因为湿疹的症状和脚癣相同,所以,治疗前要做一个真菌试验,判断到底是否属于真菌感染。用皮炎平涂抹患处,一天两至三次,效果不错。③足癣和股癣。足癣和股癣是由真菌感染而引起的皮肤病,由于真菌喜好温暖和湿润,因此,常在夏季加重。一旦发现病情,就应适时用药。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足癣还是股癣,都有一定的传染性。因此,应避免共用卫生用具如毛巾、拖鞋等。④晒伤。预防晒伤首先应避免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治疗一般对症即可,可外用保护剂如各种润肤剂、炉甘石洗剂等。
七、冬病夏治保健康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中的特色疗法。它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在夏季对原有疾病进行治疗,消除病源,鼓舞正气,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所谓"将病之病"就是这种现在虽然未发,却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必发的疾病。那就要在未发之时,赶快去除其必发的条件--或主因,或诱因。消除主因就是要改变体质,去除诱因就是要改变环境。
"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这种病通常的症状是:手脚冰冷、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其适应证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
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是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但若是阳气衰弱,里面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去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水果刨冰,然后整日呆在空调房间里,那真是陈寒未去,又添新寒。须知,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旧病复发、内外交困了。
那如何在夏日去除积寒呢?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内用温热""外散风寒"。方法有二:一是服用偏温热的饮食以发汗,可将侵入皮肤的寒邪及时排出,是排除体内寒邪的最好方法。也就是说,夏天也要多吃些偏温热的饭,少吃寒凉之品。二是遵医嘱对症用药,在此基础上"缓而久攻",即慢慢用药调理,用药时间可长一些,即使痊愈也要再服药巩固一下。这样经过药食同治,冬天易患之病便可以在夏季得到有效的治疗。
结语:看了以上的文字,你是不是都对中医防病论有所了解了呢。那么,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以及想达到长寿的目的而努力照着做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原文链接:https://www.babytaobao.com/zhongyi/283081.html
上一篇:炎夏6部位出汗预示疾病来袭
下一篇:自学保健按摩手法 要从头开始
Copyright 2005-2024 妈妈好孕网 |陕ICP备2021008751号-2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