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7来源:妈妈好孕网人气:19+
本文内容大纲:
1、按摩太冲穴对胆肝好
太冲穴与我们的肝脏有着特殊的关系,它肝经上最大的排毒穴位,按摩太冲穴可有有效去去肝火排肝毒、熄肝风、平肝泻热及舒肝养血的作用。
2、按摩行间穴对胆肝好
行间穴位于太冲穴之上,不少人对这两个穴位位置容易混淆,按摩该穴对于清肝泻热有很好的疗效,特别适合肝火旺盛的人。另外,还能疏肝理气,舒利胸胁,具有泄热解毒的作用。新经络公众号提示:按摩时,顺着“太冲穴”向“行间穴”的方向按摩,这里要注意的是方向可不能错,因为肝火可不需要补,减少肝的压力就算是补了。
3、按摩大敦穴对胆肝好
按摩大敦穴要盘腿端坐,赤脚,用左手拇指按压右脚的大敦穴脚大趾甲根部外侧)左旋按压15次,右旋按压15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脚的此养生穴位,手法同前。
4、按摩三阴交穴对胆肝好
按摩三阴交穴要盘腿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压右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处)左旋按压15次,右旋按压15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三阴交穴,按揉此养生穴位的手法同前。
5、按摩足三里对胆肝好
自古以来,足三里穴就被医家认为是养生大穴,为强壮及保健的要穴。足三里穴之所以名为“三里”,是因为它有“ 理上、理中、理下” 的作用。当肚腹部位有不适时, 不同的部位按揉足三里穴的方法不同。如果是胃部不适, 可按住足三里穴向上方使劲,这就是所谓的“理上”;如果腹部正中不适,则要往内按,这是“理中”;如果小腹不适则要向下使劲,就是“理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部位 8 行间穴的定位 9 行间穴的取法 10 行间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行间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行间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行间穴的配伍 15 特效 *** 16 文献摘要 17 行间穴研究进展
17.1 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血清中的TNFα、IL2的影响 17.2 治疗急性腰扭伤 17.3 治疗急性痉挛性腹痛 17.4 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17.5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17.6 治疗原发性青光眼 17.7 治疗手足搐搦症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行间
1 拼音
xíng jiān
2 英文参考
Xíngjiān LR2 [中国针灸学词典]
xíngjiā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v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R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行间 汉语拼音 Xingjian 罗马拼音 Hsingchien 美国英译名 Beeen Column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LR2 日本 2 法
国 莫兰特氏 F2 富耶氏 F2 德国 LE2 英国 liv2 美国 Li2
行间为经穴名(Xíngjiān LR2)[1][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1][2]。行间是足厥阴肝经的荥穴,五行属火[2]。行即行走,间即中间,此穴在第一、二趾缝端,经气行走其间,故名行间[2]。行间穴主治头目、肝肾、前阴、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雀目内障,目赤红肿,迎风流泪,疝气,茎中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遗精白浊,遗尿,癃闭,厥证,善惊,癫疾,中风,急慢惊风,厥心痛,咳逆,呕吐,胸胁痛,少腹肿,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脚气红肿,消渴,便秘,身热,喉痹,口眼㖞斜,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胁痛,小便不利,崩漏,癫痫,痛经,带下,头顶痛,眩晕,面瘫,口苦,黄疸,急躁易怒,尿痛,经闭,月经过多,足背肿痛,足趾麻木,现代又用行间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视神经萎缩,青光眼,肋间神经痛,睾丸炎,肠疝痛,消化不良,糖尿病,雀目,失眠,遗精,干湿脚气,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 *** 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精神经分裂症,脑血管后遗症,淋疾,胃脘胀痛,呃逆腹胀,急慢性腰腿痛,膝部扭伤及慢性劳损,咳嗽气喘,齿痛喉痹,疔疮痈肿,腹膜炎,牙痛,失眠,足跟痛等。
4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肝出于大敦……溜于行间,行间足大趾间也,为荥。
5 穴名解
行即行走,间即中间,此穴在第一、二趾缝端,经气行走其间,故名行间[2]。
行,足之用为行。或有经过、流动、传布之义。间,有隙义,指经过,病愈为病间。气得行而通,滞得行而解。本穴为行走着力之处,其用着重泻法。泻之俾使郁气通行也,犹云气得行,而病得间也,故曰行间[3]。《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篇》:“肝脉溜于行间。”
6 特异性
行间是足厥阴肝经五输穴的荥穴,五行属火[2]。
7 所属部位
趾间[4]
8 行间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行间穴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5]。
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2]。正坐或仰卧取穴[2]。
行间穴位于足背第一趾蹼缘中点上0.5寸;或于第一、二趾间的趾缝端取穴[1]。
行间穴在足厥阴肝经的位置
行间穴在趾间的位置
行间穴在趾间的位置
行间穴在趾间的位置(肌肉)
行间穴在趾间的位置(骨骼)
9 行间穴的取法
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2]。正坐或仰卧取穴[2]。
行间穴位于足背第一趾蹼缘中点上0.5寸;或于第一、二趾间的趾缝端取穴[1]。
正坐垂足,于足背第1、2趾缝端凹陷处取穴[6]。
快速取穴:坐位,在足背部第1、第2两趾之间连接处的缝纹头处即是行间穴[7]。
10 行间穴穴位解剖
行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骨间背侧肌。皮肤由腓深神经终末支的内侧支分布。趾蹼外足背与足底的皮肤和皮下筋膜互相移行。针由皮肤、皮下筋穿足背深筋膜,在拇长、短伸肌腱的外侧,穿经腓深神经的末支(或经其内、外侧;第一跖骨动脉行于该神经的外侧,跖背、趾背动脉均有穿支和跖底、趾底动脉吻合),继入第一骨间背侧肌。该肌由足底外侧神经的深支支配。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踇趾近节趾骨基底部与第二跖骨头之间[2]。
皮肤→皮下组织[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有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分布[8]。
布有来自腓深神经的趾背神经,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趾背动、静脉[1]。
11 行间穴的功效与作用
行间穴具有清肝泻热,凉血安神,熄风活络的功效。
行间穴有疏肝泄热、舒利胸胁的作用[2]。
本穴为肝经之荥穴,“荥输治外经”,“荥主身热”,故可主治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所致头面五官病[9]。
肝经荥穴配五行属火,为肝木之子,“实则泻其子”,故取本穴既可疏肝解郁、调气和血,又可清泄肝胆、平肝熄风,治疗肝病、神志病、前阴病和妇科病[9]。
系本经之荥穴,有舒肝理气、调经和血之功,主治月经不调,消化不良,失眠,痫疾,中风等证[3]。
12 行间穴主治病证
行间穴主治头目、肝肾、前阴、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雀目内障,目赤红肿,迎风流泪,疝气,茎中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遗精白浊,遗尿,癃闭,厥证,善惊,癫疾,中风,急慢惊风,厥心痛,咳逆,呕吐,胸胁痛,少腹肿,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脚气红肿,消渴,便秘,身热,喉痹,口眼㖞斜,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胁痛,小便不利,崩漏,癫痫,痛经,带下,头顶痛,眩晕,面瘫,口苦,黄疸,急躁易怒,尿痛,经闭,月经过多,足背肿痛,足趾麻木,现代又用行间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视神经萎缩,青光眼,肋间神经痛,睾丸炎,肠疝痛,消化不良,糖尿病,雀目,失眠,遗精,干湿脚气,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 *** 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精神经分裂症,脑血管后遗症,淋疾,胃脘胀痛,呃逆腹胀,急慢性腰腿痛,膝部扭伤及慢性劳损,咳嗽气喘,齿痛喉痹,疔疮痈肿,腹膜炎,牙痛,失眠,足跟痛等。
行间穴主治头目、肝肾、前阴、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雀目内障、目赤红肿、迎风流泪、疝气、茎中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遗精白浊、遗尿、癃闭、厥证、善惊、癫疾、中风、急慢惊风、厥心痛、咳逆、呕吐、胸胁痛、少腹肿、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脚气红肿、消渴、便秘、身热、喉痹、口眼喁斜等[2]。
行间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㖞、胁痛、疝气、小便不利、崩漏、癫痫、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中风[8]。
行间穴主治头顶痛,眩晕,目赤肿痛,青盲,面瘫;胁痛,口苦,黄疸,急躁易怒;疝气,小便不利,尿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月经过多,崩漏,带下;足背肿痛,足趾麻木;中风,癫痫[6]。
现代又多用行间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视神经萎缩、青光眼、肋间神经痛、睾丸炎、肠疝痛、消化不良、糖尿病等[2]。
行间穴主治头痛,眩晕,青盲,雀目,目赤肿痛,失眠,癫痫,瘈疭,小儿惊风,胸胁痛,口眼㖞斜,遗尿,癃闭,疝气,遗精,月经过多,干湿脚气,以及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1]。
生殖系统疾病:睾丸炎, *** 痛,疝气,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
神经系统疾病:小儿惊风,精神经分裂症,神经衰弱,脑血管后遗症。
泌尿系统疾病:遗尿,淋疾。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便秘,胃脘胀痛,呃逆腹胀。
运动系统疾病:急慢性腰腿痛,膝部扭伤及慢性劳损。
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气喘,齿痛喉痹。
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绞痛,心悸,胸闷气短。 外科疾病:疔疮痈肿。
其他疾病:高血压,青光眼,肋间神经痛,腹膜炎,糖尿病,牙痛,失眠及足跟痛。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2][1]。
直刺0.5~0.8寸[8][6],局部有酸胀感[6],可放散至足背[6]。
13.2 灸法
可灸[2][8][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
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4 行间穴的配伍
行间配睛明、太阳,有清肝凉血,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行间配睛明、攒竹、瞳子髎、太阳,治目赤肿痛[6]。
行间配百会、风池,率谷,有祛风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行间配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治偏头痛[6]。
行间配气海、地机、三阴交,有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痛经。
行间配气海、地机、太冲、合谷、三阴交,治痛经[6]。
15 特效 ***
一边用中指指腹强压行间穴,一边吐气,有轻微疼痛感,重复按压2~3分钟,可缓解头痛、耳呜耳聋、失眠[7]。
16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行间、太冲。
《针灸甲乙经》:溺难痛,白浊,卒疝,少腹肿,咳逆,呕吐,卒阴跳,腰痛不可以俯仰,面黑热,腹中膜满,身热厥痛,行间主之。善惊,悲不乐,厥,胫足下热,面尽热。一渴,行间主之。腹痛,上抢心,心下满,癃,茎中痛,怒瞋不欲视,泣出,长太息,行间主之。癫疾,短气,呕血,胸背痛,行间主之。喉痹,气厥,口呙,喉咽如扼状,行间主之。月事不利,见血而身反败阴寒,行间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心痛,色苍苍然,如死灰状,然终日不得太息。
《针灸大成》:主呕逆,洞泄,遗溺癃闭,消渴嗜饮,善怒,四肢满,转筋,胸胁痛,小腹肿,咳逆呕血,茎中痛,腰痛不可以俯仰,腹中胀,小肠气,肝心痛,色苍苍如死灰状,终日不得太息,口呙,癫疾,短气,四肢逆冷,嗌干烦渴,瞑不欲视,目中泪出,太息,便溺难,七疝寒疝,中风,肝积肥气,发痃疟,妇人小腹肿,面尘脱色,经血过多不止,崩中,小儿急惊风。
《医宗金鉴》:治小儿急慢惊风,及妇人血蛊症瘕,浑身肿,单腹胀等证。
《胜玉歌》:行间可治膝肿病。
《百症赋》:行间、涌泉,主消渴之肾竭。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
17 行间穴研究进展 17.1 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血清中的TNFα、IL2的影响
用消痔灵注射液制备出大鼠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针刺“关元”、“曲骨”、“行间”等,20 d后测定大鼠血清中TNFα、 IL2的含量。结果:针刺组较药物组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IL2、TNFα水平(P0.05)。结论:针刺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疗效确切,效果明显,其机制可能在于抗炎、调节免疫功能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17.2 治疗急性腰扭伤
取患者双侧行间,进针后予强 *** 泻法,要求患者有强烈的得气感,1 min后,要求患者活动腰部(卧床者也要求适度转动腰部),动作由慢到快,幅度由小到大,留针30 min,留针期间每隔5 min运针一次,每次均用泻法,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疼痛剧烈者,第1日可治疗2次。共治90例,痊愈75例,有效15例,其中一次治愈20例,治愈率为83.3%。
17.3 治疗急性痉挛性腹痛
取任一侧行间常规消毒后,用1.5寸毫针快速捻转进针,针尖略斜向病所方向,进针深度1~1.5寸,用平补平泻法,给予强 *** ,得气后一般约捻转30 s即可,必要时每隔3 min捻转一次或加取对侧行间。留针30 min,多数能在1~10 min内完全缓解。共治疗83例,治愈79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100%。
17.4 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取双侧行间、风池,行间进针20~40 mm,用捻转提插泻法;风池进针20~60 mm,用捻转泻法。两穴均施术1 min,留针20 min,每日治疗1次。共治30例,显效8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3%。
17.5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取针刺风池、行间治疗,对照组采取口服复方降压片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血压,并进行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内皮素(ET)和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检测。结果:治疗组血压明显下降,TG和ET降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改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降压效果明显,且对血管内皮功能及内分泌有改善。
17.6 治疗原发性青光眼
针刺行间穴,可使不同代偿功能的原发性青光眼的眼压在短时间内下降[2]。
17.7 治疗手足搐搦症
失眠绝对是一种痛苦的经历,秋天的失眠多数与负面情绪有关,中医讲秋季是阳消阴长的过度阶段,草木凋零,万籁俱寂,人们难免触景生情表现出郁闷、压抑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睡眠。
这时候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中成药解郁安神颗粒,它有很好地缓解负面情绪,安神定志的作用,其实,我们人体的经络中也有一组穴位与安神解郁颗粒作用相近,适度的刺激也会达到安神定志,促进睡眠的效果。这组穴位就是我们人体经络中的行间穴和太冲穴。
行间穴是足厥阴肝经的重要俞穴,行,有行走流动之意,间,二者之中也,行间穴,是肝经之气顺传之处,气血物质遵循其应有的道路而行,故名“行间穴”。行间穴,有清热泻火,疏肝利胆的作用,尤其是清肝胆之火,效果尤佳。
行间穴,除了可以清利肝胆邪火外,还是一个“诊断穴”,当你肝胆有火的时候,往往轻柔的按摩行间穴,也会感觉特别疼痛。这证明你的肝经是不通的,气血瘀滞造成疼痛。当你正确的按摩行间穴一段时间后,用同样的力度,并没有感觉到疼痛,证明气血畅通,肝气的输布正常。
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是肝经之气输布的地方。人们常说,气大伤身,人在生气发怒的时候,是肝的疏泄功能太过,肝气上逆所致,肝喜调达,恶抑郁,气急而动。这时候按摩太冲穴,是给肝脏减压的最好方式。
太冲,顾名思义,就是你脾气太冲的时候可以去按摩它,可以让你的情绪舒缓下来,太冲穴又被人们俗称为人体的“消气穴”。刺激太冲有助于疏通肝经,起到疏肝理气,平息内火的作用。
行间穴位于 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骨凹陷的前方。
行间穴位于太冲穴下方,我们在按摩的时候,可以用拇指的指腹从太冲穴向下推行按揉至行间穴。从太冲按向行间,每个穴位按摩5到10分钟,力度适中,以微微酸麻胀痛为宜,热水泡脚后,按摩效果更佳。
行间穴和太冲穴都是肝经的重要穴位,它们相互搭配可以起到疏肝解郁,利胆清火,安神助眠的效果。可以说是人体自备的解郁安神颗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原文链接:https://www.babytaobao.com/zhongyi/226019.html
Copyright 2005-2024 妈妈好孕网 |陕ICP备2021008751号-2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