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7来源:妈妈好孕网人气:30+
本文内容大纲:
艾灸是中国传统的养生方式的一种,一般都是经过穴位的针灸,对于身体经脉进行调理,是的开放身体的潜能。那么关于夏至艾灸的,你具体都了解多少呢?哪些穴位才是最为有效的呢?一起来往下看看吧!
夏至节气如何艾灸
1、大椎穴
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具有疏风散寒,温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效。
2、中脘穴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具有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等功效。
3、神阙(脐中)
在脐窝正中。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中风等功效。
4、天枢
位于腹部,脐旁开2寸处取穴。中医认为取用该穴位可以预防胃肠疾病及术后腹胀等问题。
5、关元穴
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
6、百会
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为: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7、气海穴
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在肚脐与关元正中间。具有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功效。
8、大椎
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取穴。俯首时,当项后隆起最高处下缘凹陷中为该穴。主要用于预防各类急性传染病、对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发作和药物的毒副均有较为显着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电针或艾灸大椎穴,能增加抗体生成和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食细胞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抵抗力。
9、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补虚强身的作用。
10、命门
位于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取穴。可令病人正坐直腰或腑卧,先触到十二肋端,平移至脊柱中点,其棘突间即为命门穴。重要保健防病穴。能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可用作平时保健防病,改善亚健康状态及防治男性性功能障碍等。
11、三阴交穴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等功效。
12、涌泉
位于足底中线之前、中1/3处。足趾跖屈(向足心方向屈曲)时,于足心出现凹陷处取穴。补肾壮阳,有增强体质和延年益寿的作用。
注:内容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专业医生
夏至,天地一阴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古人交节时会用艾灸健身防病,三伏贴、夏至节气灸等正是中医冬病夏治的最好养生祛病之法,本文介绍夏至节气灸,顺应天序,夏至未央,长养安康。
中医养生中讲顺应天序,人与自然相应,人的生命依据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变化而变化,因此,中医养生中节气或四时的更替交接之时也是对人体影响最大,疾病的转归与演变表现最突出的时期。临床可见四时阴阳之气变动剧烈之际,也是年老、体弱、虚衰的人群加重病情、诱发宿疾或易生新病的时期。
如夏至、冬至前后是中风、溃疡及哮喘等高发之时。假若能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应用某种简便的方法扶助正气,激发机体的潜在的顺应能力或应变能力,则有助于防病保健。后人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原则设立了“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防治思路,即体现了在特定的时机预先培养阴阳,以固之本,扶持正气,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正是顺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规律,最大限度调动机体的潜能以应变环境、抵抗疾病的防治原则。我国古代医家发明了许多行之有效、简便经济的防治方法,“节气灸”正是应运而生的独特方法之一。节气艾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夏至一阴初生,却是阳气极盛的时候,所以,在夏至施以重灸时会比冬至时疼痛得多,但疗效会比冬至施灸要好,因为极盛的阳气加上艾草的火力,对于阴邪来说,就等于杀鸡用牛刀。所以说,治疗宜在夏至左右,补养应在冬至前后(即所谓“冬至进补”)。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较为严重的患者来说,什么时候发现,就在什么时候治疗,以不延误病情为原则。
一、夏至艾灸神阙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载蒸脐治病法:夏至酉时,冬至寅时……合四时之正气,全天地之造化,灸无不验。
此乃神阙养生法!别忘了是:酉时。
神阙别名:脐中、命蒂、气合(舍)、环谷、维会、生门。
释名:神,神气;阙,原意为门楼、牌楼。神阙意指神气通行的门户。《厘正按摩要术》:“脐通五脏,真气往来之门也,故曰神阙。”穴当脐窝之中,故又称“脐中”、“命蒂”、“生门”。
出处:《针灸甲乙经》。
位置:腹中部脐窝中央。
《针灸甲乙经》:“脐中,神阙穴也。”
刺灸法:一般不针,多用灸法(隔盐灸5~10壮,艾条温灸15~20分钟)、敷贴或穴位照射法。
如回阳救逆以治虚脱,可用隔盐灸法;
治腹部冷痛,可用热熨法或艾条温灸法;
治疗慢性腹泻或荨麻疹,可用拔罐法;
治盗汗或神经性呕吐,可用五倍子粉调敷;
防晕车,可用香桂活血膏等膏药外贴。
如将药末置于脐中,再在其上施灸称熏脐法(蒸脐法、炼脐法),所用药物可因病而异。如需针刺,须清洁脐窝,严密消毒后,直刺1~1.5寸;有脐瘘管、脐疝者禁刺。或由天枢、水分、气海进针后向神阙透刺。
二、二十四节气灸:夏至节气灸
夏至这个时令节气到了,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是人体锁阳驱寒的最佳时机。夏至艾灸可快速驱除体内寒湿,补充人体元气,适合虚劳症、虚寒性体质、亚健康人群等。
艾灸穴位:督脉、大椎、至阳、命门;任脉:膻中、关元、神阙、巨阙。
艾灸选择的时间:酉时;每个穴位艾灸20-30分钟。
注意事项: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施灸前请喝淡盐温开水。防止在施灸过程中汗流过多,而引起虚脱。灸完后闭上眼睛静休15分钟。不要立刻起床。不要在空调屋艾灸。
适宜人群:对于关节劳损,颈椎痛,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骨质增生等等这些骨关节疾病的朋友。这个节令是最好的时机。
对于高血压,心脏疾病,糖尿疾病的人群,高温需谨慎病情。这个节气最好是悠着点,不要盲然。但是有艾灸爱好的朋友。也不想错过这个节令,可以选择神阙穴酉时艾灸。神阙穴位于脐之中央,具有“上至泥丸,下至涌泉”之效力。艾灸20分钟左右。
三、夏至节气灸的保健作用
夏至节气灸预约:
运江镇卫生院:13878264966
每年的夏至前后15日适合开展夏至节气调养。夏至节气调理对人体的保健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的:
1、首先是扶正祛邪
长期患有体虚易感、过敏性鼻炎、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往往容易在冬季发病,这是因为这些病人平素正气不足,到冬天气温偏低,病邪力量较强的时候,体内的正气不足以与病邪相抗争从而发病,故而冬天宜治标为主,尽可能减轻症状。而夏天正是扶正祛邪的好时机,这时候影响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相对较轻,这个时候扶正固本,可以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更好地透邪外出。
2、其次是培补脾胃
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人体消化功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体的能量供给。脾脏喜燥恶湿,湿邪最易困脾,影响我们的消化功能,夏季培补脾胃,可以健脾化湿,使我们远离腹胀、腹痛、腹泻的困扰。夏季阳浮于外,过食寒凉也会引起诸多消化系统问题,如胃痛、腹痛、腹泻等,所以夏季固护脾胃尤为重要。
3、再次是助阳散寒
在冬季除了呼吸系统病高发以外,还有一类疾病的发病率也不容小觑,那就是阳虚证和颈肩腰腿痛。和呼吸系统疾病一样,在冬季寒气盛的时候,人们感受了寒邪而产生的疾病,在冬季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只有到了盛夏季节,人体本身的阳气充盛了,才可以更好地驱散体内的寒邪。而夏至节气针灸正是这样一种可以激发人体经气,防病治病的好方法。
四、夏天养生注意事项
按照古中医《内经》的养生理念,知道在夏天我们体内的阳气是大量往外生发的,多处于外热内虚,上热下寒的状态,就知道如何来养生了:
1、首先生冷寒凉尽量少吃最好是不吃;
2、进入空调冷气房要注意保暖,没有必要空调风扇少用或不用,尽量让人体顺应夏天阳气生发旺盛的自然状态,也适当发发汗,以排出体内的寒湿邪气;
3、谨防受寒,尤其是平时就是虚寒湿的虚弱体质,气血两亏容易疲累者,容易感冒,手脚怕冷者,鼻敏感,鼻炎,哮喘等患者。
五、辨证取穴,节气灸强壮脾肾为主
艾灸还是以强壮脾肾这两个先天根本的要穴为主,可以坚持艾灸无病长寿8要穴,其中强壮肾的穴位可适当多灸,如关元,气海,涌泉,神阙(隔炒盐灸更好)。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云:“治少年房多短气(少年过度房事纵欲伤肾后少气无力),盐灸脐孔中二七壮”(约十四壮,艾炷大小和壮数应依体质和对艾火的耐受度为准);
还可以加灸命门,八髎,肾俞,筑宾,太溪,三阴交等穴;
脾虚者还是要加灸中脘和足三里;
平时容易气虚疲劳者多灸百会和上背部的大椎,身柱,膏肓穴极效;
薰耳灸和坐薰灸也是很好的补阳排寒湿灸法。
大家应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适当的穴位施灸。
六、根据节气时间施灸
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是指人的养生要顺应天序。时令是指季节和时序的变化。因为时序以十五日为一节,又称节气。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人在交节气(一年之中以“两分”“两至”较重要,即“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时候艾灸神阙关元尤其有益。
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和五月初一到初五施灸,可芳香辟邪、养神安眠、静心除晦、纳福招财、史书载记原理玄妙。这种春温、夏热、秋凉、冬冷的气候特点从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来看是:“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素问·厥论》)。
可见自然界有它自身的阴阳变化规律。
“节气灸”常选配具有补益强壮作用的腧穴,比如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大椎等。
一般根据疾病性质及患者体质的阴阳寒热倾向,分别选择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自然界阴阳变化明显的时候施用,艾灸多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灸。
春分的曲池“节气灸”预防眼病;
秋分的足三里“节气灸”强壮脾胃、预防胃肠病等;
冬至前后的关元“节气灸”预防中风、感冒助阳保健延衰强壮,都是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的“节气灸”方法。一般而言,“节气灸”只要使用得当,往往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防治效果。
夏至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第一个被确认的节气。夏至节气的到来,意味着人体阳气达到最旺,这时“冬病夏治”最合宜,节气艾灸是其中一种方法。那么艾灸需要注意些什么呢?艾灸的技巧有哪些呢?下面就随我一起来看看吧。
按照传统的中医记载,艾灸的主要灸法为“发泡灸”。这是一种直接灸的方法,也称为“疤痕灸”。用艾绒制成艾柱,点燃后直接贴在患部或体表穴位,待艾条烧完,皮肤表面会灼伤、起泡、渗液。此方以轻度烫伤达到排除虚寒、温补阳气的目的。
专家表示,古书有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意思是想要身体健康,可以长期艾灸足三里穴,保持穴位长期发泡渗液。发泡灸虽然药力较猛,但不仅会灼伤皮肤,还会留下疤痕,操作的难度较大。另外,关节、面部、四肢等很多部位都不适合直接灸。因此,不推荐家庭采用发泡灸的方式。
“隔物灸、悬灸的方式更适合家庭采用。”专家表示,所谓隔物灸,是将艾柱点燃,放在姜片、蒜皮、盐或者药饼上,再灸于患部或穴位之上。这种做法既可以防止烫伤,隔物还有加强疗效的作用。梁文说,姜片有发散作用,外感艾灸时常用;蒜片有解毒作用,皮肤长疮、有炎症时常用;隔盐灸治疗脾胃疾病时最常用;药饼则是用各种中药配成的,根据不同的药物成分,有不同的加强功能。
悬灸是点燃艾条,悬在患部或穴位的皮表上方,通过热力传导刺激,实现艾灸的效果。专家表示,艾条在穴位或患部上方打转,称为“回旋灸”,适合整个区域的艾灸;艾条在穴位上方不断地做拉近拉远的动作,称为“雀啄灸”,适用于单个穴位的灸法;针对整条经络线,艾条在皮表上方沿着经络线来回缓慢移动,可以达到刺激效果。
健康身体为前提,艾灸要注意
禁忌一: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脸部、颈部、手臂等,都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禁忌二: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等也不要灸。
禁忌三: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以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禁忌四: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
禁忌五: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同时要注意穴位的准确性,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禁忌六: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如果是按疗程艾灸,前三次最好每日连续灸,每个穴位15-20分钟,以后可以隔日一灸10天为一个疗程。小孩子和老人艾灸的时间要短些。关于时间方面,艾灸没有特别固定的时间。什么时间都可以灸。饭前饭后,早晚皆可,饭前只要不是太饿就行,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就可以灸,太饱太饿都不能灸。
【结束语】以上的内容,就是有关于夏至艾灸的注意事项及小技巧。不知道有没有帮到大家呢?
【导读】『二十四节气灸』是在特定时令节气进行温灸以防病保健的传统方法,它典型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因时致宜”的防治思想。中医医院针灸科定期推出的二十四节气灸,同样的穴位不同的灸疗带给您丰富的养生保健方法,不要错过哦!
夏至,又称“夏节”、“夏至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对于热爱中医的我们来说,夏至还有另一个特殊的意义,夏至节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论,夏天的养生保健要顺应节气特点,注意保护阳气。这时“冬病夏治”最合宜,是人体锁阳驱寒的最佳时机。
暑病的发生是由于冬季寒邪藏伏于体内,至夏而发的伏气温病。而夏至时节,人体阳气达到顶峰,此时针对暑病进行治疗,可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有效地扶阳避寒邪、祛除冬病根因,使体内阳气得到升发和振奋,外界的风湿暑邪便不易侵犯,从而阻断了发病途径,使得冬季的伏邪不能触发。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古人交节时会用艾灸健身防病,三伏贴、夏至节气灸等正是中医冬病夏治的最好养生祛病之法,夏至之后,阳气渐消,阴气渐长,阴阳交替的这一天这么重要,那么夏至该如何养生,夏至艾灸有哪些作用,夏至又该艾灸哪些穴位呢?
对于我们的身体来说,过热过湿都会给自身健康带来一定的损伤,而夏至滋长的一点点阴气更是难以平衡我们体内的阳气,所以如何“保阳顺阴”就成了夏至养生的重点。中医认为“暑易伤气”,由于夏至炎热,热能往外散,内部相对较寒,再者我们出汗多,毛孔张大,容易受到风寒湿邪的侵袭,何况夏至已经伏阴在内,所以这时候要注意温阳补气,防止湿邪侵入体内,造成身体受凉、酸痛等。
另外,夏季与心气相通,夏季多汗易使心气涣散,而中医又有“汗为心之液”之说,大量出汗就会耗损我们的心气,因而夏季调心也是非常重要的。而艾草本身就有温通、活血化瘀的作用,点燃后,可以使热气内注,把深伏在人体内部的寒邪驱出体外,从而使人体阳气充沛。同时,阳气饱和还能改善因失汗导致的心气亏损,使阳气和心气都得到呵护。
夏至艾灸有哪些作用?
夏至节气灸对人体的保健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的:
首先是扶正祛邪
长期患有体虚易感、过敏性鼻炎、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往往容易在冬季发病,这是因为这些病人平素正气不足,到冬天气温偏低,病邪力量较强的时候,体内的正气不足以与病邪相抗争从而发病,故而冬天宜治标为主,尽可能减轻症状。而夏天正是扶正祛邪的好时机,这时候影响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相对较轻,这个时候扶正固本,可以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更好地透邪外出。
其次是培补脾胃
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人体消化功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体的能量供给。脾脏喜燥恶湿,湿邪最易困脾,影响我们的消化功能,夏季培补脾胃,可以健脾化湿,使我们远离腹胀、腹痛、腹泻的困扰。夏季阳浮于外,过食寒凉也会引起诸多消化系统问题,如胃痛、腹痛、腹泻等,所以夏季固护脾胃尤为重要。
再次是助阳散寒
在冬季除了呼吸系统病高发以外,还有一类疾病的发病率也不容小觑,那就是阳虚证和颈肩腰腿痛。和呼吸系统疾病一样,在冬季寒气盛的时候,人们感受了寒邪而产生的疾病,在冬季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只有到了盛夏季节,人体本身的阳气充盛了,才可以更好地驱散体内的寒邪。而夏至节气灸正是这样一种可以激发人体经气,防病治病的好方法。
夏至节气灸穴位推荐
大椎穴: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具有疏风散寒,温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效。
中脘穴: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具有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等功效。
关元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
足三里: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补虚强身的作用。
夏至一阴生,阳气达到极致,阴气开始生发,是季节交替阴阳变化之时,又是年老、久病、体弱等人群加重病情、诱发宿疾和易生新病的时期。节气灸则选择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穴位进行艾灸,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药热之气,对穴位进行熏灼、温熨,以激发经络之气,温通气血,调整阴阳,帮助机体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机体的潜能,以应变环境、抵抗疾病,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阳虚、气虚人群更适合进行艾灸疗法。艾叶是温性的,属于纯阳之物,能够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补益人体阳气。夏天又正好是自然界阳气最旺的时候,两者的阳热合在一起,温补作用更强。所以在夏季大自然阳气最盛的时候做艾灸,根治冬病的效果能达到最佳。
夏至,最热模式开启,三伏灸,你准备好了吗?
2024年三伏天,共40天
初伏:2024年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2024年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2024年8月11日——8月20日
鄂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专业团队按照施灸部位不同推荐各种特色灸疗,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体质,为您制定优质、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原文链接:https://www.babytaobao.com/zhongyi/224720.html
Copyright 2005-2024 妈妈好孕网 |陕ICP备2021008751号-2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