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好孕网 > 养生频道 > 中医 > 萹蓄的作用及功效 萹蓄的功效与作用及用量

萹蓄的作用及功效 萹蓄的功效与作用及用量

日期:2023-05-17来源:妈妈好孕网人气:27+

本文内容大纲:

  • 1、急急急!吃什么药才能治好前列腺炎?
  • 2、篇蓄的用法与功效?
  • 3、哪些中草药有它们独特的功效?
  • 4、请问中草药“萹蓄”一词的含义?

急急急!吃什么药才能治好前列腺炎?

你说的是中药还是西药呢,西药治疗效果很差,中医是需要辨证治疗。前列腺炎中医治疗需要辨证。辨证不明确效果则无。。。 前列腺炎中医很多种病症西医都可以诊断为这个病的,中医则不同,不同病症用药不同,中医效果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快速那么是不可能的,中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中医前列腺炎不是一种疾病,很多种疾病都会引起前列腺炎,辨证不正确用中药很有可能起到相反作用。要慎重 组成:紫草30g,败酱草15g,赤芍15g,蚤休15g,萹蓄15g,乌药10g,菟丝子15g,穿山甲6g,皂刺10g,黄芪30g,乳香10g,没药10g. 功能:清热解毒,理气活血,凉血散结,消痈止痛。 主治:慢性前列腺炎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3次服用,1个月为1疗程。 方解:前列腺炎或因恣食辛辣厚味,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蕴;或因感受疫毒,湿热下注膀胱;或相火偏旺,性事异常,败精充血等。临床常见尿频、尿急、尿浊、舌红苔黄厚等湿热症状。前列腺为足厥阴肝经循行所过之处,“足厥阴肝经循股内侧入阴毛,下行环绕阴器”。前列腺炎由于湿热下注,易导致气滞血瘀,临床还常见会阴闷胀疼痛,睾丸、精索、腰骶胀痛,故有“从肝论治前列腺”之说。 方中紫草凉血活血,《本草经疏》云“紫草禀天地阴寒清和之气,味苦,气寒,无毒。入足少阴、厥阴,为凉血之圣药。”《别录》云“紫草,通水道。”萹蓄入膀胱经而使湿热从小便解。《本草纲目》云“萹蓄,利小便。”败酱草苦寒清热,辛散行滞,《本草纲目》云“败酱草,善排脓破血,故仲景治痈及古方妇人科皆用之。”方中以紫草配伍萹蓄,有清热、通淋、化湿之功效;紫草配伍蚤休、败酱草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散结;紫草配伍赤芍凉血活血、消痈解毒;穿山甲、皂刺通行经络,溃坚散痈;莪术、乳香、没药、乌药行气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气行则营卫畅通,营卫畅通则邪无滞留,瘀去肿消而痛止。前列腺炎病程绵久,久病伤正。《内经》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前列腺炎后期肾虚,气化不及州都,气血阴阳偏损,膀胱气化功能失常,水湿停留,故临床可见神疲乏力、腰膝酸痛,甚至遗精、早泄、不育等。方中以黄芪益气托毒消痈、利水消肿;菟丝子温补肝肾,使瘀消而正不伤。全方寓补于通,补中兼通,标本同治。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前列腺炎大多为球菌和杆菌混合感染。紫草、蚤休、萹蓄、败酱草等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前列腺包膜对药物有明显的阻隔作用,使药物难以进入前列腺内而达到满意的抑菌、杀菌浓度,穿山甲、莪术、乳香、没药可改善前列腺体对药物的通透性;黄芪、菟丝子有提高机体性腺功能,改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临床应用:热毒偏盛,脓细胞多者加蒲公英、九节茶;疼痛较甚者加川楝子、元胡;滴白量多加冬瓜仁、萆薢、益智仁;卵磷脂小体减少者加首乌、沙苑;穿山甲价格高,可换成水蛭。 你就单纯要方子。。你是湿热还是肾虚呢。。。中医诊断和西医是不一样的,疾病没有诊断明确你用药。。不妥当吧

篇蓄的用法与功效?

【别称】扁竹、百节草、路柳、扁蔓、白辣柳。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60厘米。茎绿色,平卧地上或向上斜升,表面具纵条纹。叶互生,柄极短,托鞘膜质,淡褐色,先端二裂;叶片椭圆形或披针形,全缘或略带波状起伏。茎、叶有时有白粉。花小,数个簇生于叶腋,绿白色,花蕾带红色;自茎基部直至顶端,均生有花。瘦果三角形,黑色。夏、秋采茎叶,鲜用或晒干。

【生长环境】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生于路旁、旷野、庭院中。

【性味功效】味苦,性微寒。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验方精选】第一方:蔚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热淋、淋浊。第二方:篇蓄50~100克(鲜品不拘多少)。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主治:牙痛。第三方:萹蓄100克。

用法:水煎去渣,乘温熏洗患处,可使用2~3次,下次加温再洗。

主治:湿疹、阴道滴虫、妇女外阴部瘙痒。第四方:篇蓄100克。

用法:水煎。2次分服,每日1剂。

主治:蛲虫病、驱虫止痒。第五方:鲜萹蓄30克。

用法:捣烂,加入适量生石灰水,再调入鸡蛋清1个。涂敷患处。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第六方:萹蓄200克。

用法:水煎。熏洗患处,每日2次。每日1剂。

主治:肛门湿疹、利湿止痒。第七方:篇蓄50克(或鲜品半斤)。

用法:加水煎汁,每日服3次,四~七日为1个疗程。临床症状消失后继续治疗4日,17岁以下者用量根据年龄酌减。

主治:细茵性痢疾。第八方:篇蓄15克,车前草30克,海金沙藤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尿道炎,小便不畅,尿道涩痛。第九方:篇蓄一斤(干品)。

用法:加水煎成1000毫升。1次服完,小儿酌减。

主治:单纯性胆道蛔虫症。

哪些中草药有它们独特的功效?

常见中药的功效大全 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2.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 助阳化气 3.紫苏:发汗解表 解鱼蟹毒——行气宽中 顺气安胎 4.生姜:发汗解表 解鱼蟹毒——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5.荆芥:发表散风——透疹消疮 炒炭止血 6.防风:发表散风——胜湿止痛 止痉止泻 7白芷:散风寒湿 通窍止痛——燥湿止带 消肿排脓 8.细辛:散风寒湿 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9.苍耳子:散风寒 通鼻窍 止头痛——散风除湿 10.辛夷:散风寒 通鼻窍 止头痛 11.羌活:祛风寒湿痹 解表——气雄而烈 上行达表 12.独活:祛风寒湿痹 解表——气淡而缓 下行入里 13.香薷:发汗解表 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14.薄荷:疏散风热 透疹利咽——清利头目 疏肝解郁 15.牛蒡子:疏散风热 透疹利咽——滑利通便 解毒散肿 16.蝉蜕:疏散风热 透疹利咽——明目退翳 息风止痉 17.桑叶:疏散风热 平肝清肝明目——清肺润燥 凉血止血 18.菊花:疏散风热 平肝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19.柴胡:发表升阳——和解退热 疏肝解郁 升阳举陷 20.升麻:发表升阳——发表透疹 清热解毒 升阳举陷 21.葛根:发表升阳——解肌退热 发表透疹 升阳止泻 生津止渴 22.蔓荆子: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驱风止痛 23.淡豆豉:解表除烦 24.浮萍:发汗解表 透疹止痒 利水消肿 25石膏: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26.知母: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滋阴润燥 27.芦根:清热生津——祛痰排脓 清胃止呕 利尿透疹 28.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 排脓散肿 29.竹叶:清心除烦 清热利尿——生津止渴 30.淡竹叶:清心除烦 清热利尿——渗湿泄热 31.夏枯草:清肝明目 降血压——散郁结 32.决明子:清肝明目 降血压——润肠通便 33.栀子: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消肿止痛 34.黄芩: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凉血止血 除热安胎 35.黄连: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除烦止呕 36.黄柏: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37.苦参:清热燥湿 杀虫止痒——燥湿止泻 清热利尿 38.白鲜皮:清热燥湿 杀虫止痒——清热解毒 祛风痛痹 39.龙胆草:清肝泻火 清热燥湿 40.银花: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41.连翘: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消肿散结 清心利尿 42.蒲公英: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清肝明目 通经下乳 利湿通淋 43.紫地丁: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清肝明目 解蛇毒 44.野菊花: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泻火解毒 利咽明目 45.大青叶:清热解毒 凉血散肿——凉血消斑 46.板蓝根:清热解毒 凉血散肿——利咽散结 47.青黛:清热解毒 凉血散肿——清肝泻火 息风定惊 48.鱼腥草: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49.败酱草: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50.射干:清热解毒利咽——降气祛痰 51.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泻火散肿 52.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清肺止血 53.白头翁: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54.马齿苋: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凉血止血 55.鸦胆子: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截疟 腐蚀赘疣 56.熊胆:清热解毒 凉肝息风定惊——清肝明目 57.牛黄:清热解毒 凉肝息风定惊——化痰开窍 58.穿心莲:清热解毒 燥湿消肿 59.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 解毒消痈 60.土茯苓:解毒除湿 通利关节 61.生地: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凉血止血 62.玄参: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泻火解毒 消痈散结 63.丹皮:清热凉血 散瘀消痈——退虚热 64.赤芍:清热凉血 散瘀消痈——泻肝火 65.紫草:凉血活血 解毒透疹 66.青蒿:清热除蒸凉血——解暑截疟 67.白薇:清热除蒸凉血——利尿通淋 解毒疗疮 68.地骨皮:清热除蒸疗疳——清肺降火 凉血止血 除烦止渴 69.银柴胡:清热除蒸疗疳—— 70.胡黄连:清热除蒸疗疳——解毒除湿 71.大黄:泻火通便 清火消肿——解毒祛瘀除湿 72.芒硝:泻火通便 清火消肿——润燥软坚 73.大黄:泻火通便 解毒祛瘀 除湿退黄——降火止血 74.虎杖:泻火通便 解毒祛瘀 除湿退黄——祛痰止咳 75.番泻叶:泻下通便导滞——行水消肿 76.芦荟:泻下通便导滞——清肝泻火 77.火麻仁:润肠通便——滋养补虚 78.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79.甘遂:泻水逐饮——善行经髓痰涎 80.大戟:泻水逐饮——善泻脏腑水湿 81.芫花:泻水逐饮——善除胸胁伏饮痰癖 杀虫疗疮 82.牵牛子:泻下逐水 去积杀虫 83.巴豆:峻下冷积 逐水退肿 祛痰利咽 84.威灵仙:祛风湿 通经络 消骨哽 行痰水 85.羌活:祛风寒湿痹 解表——气雄而烈 上行达表 86.独活:祛风寒湿痹 解表——气淡而缓 下行入里 87.蕲蛇:祛风通络 定惊止痉 88.乌梢蛇:祛风通络 定惊止痉 89.木瓜:舒筋活络 除湿和胃 90.秦艽:祛风湿热痹 舒筋络 退虚热 清湿热 91.防己:祛风湿痹痛——祛风清热 利水消肿 92.防风:祛风湿痹痛——祛风却寒 止痉止泻 93.五加皮:祛风湿 补肝肾 强筋骨——利水 94.桑寄生:祛风湿 补肝肾 强筋骨——安胎 95.藿香:芳香化湿 解暑发表——和中止呕 96.佩兰:芳香化湿 解暑发表——化内湿 97.白术:燥湿健脾——补脾益不足 固表利水安胎 98.苍术:燥湿健脾——运脾泻有余 祛风发汗明目 99.厚朴:燥湿运脾 行气消积 下气平喘 100.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温脾止泄 安胎 101.白蔻:化湿行气温中——温胃止呕 102.草蔻:燥湿温中——止呕 103.草果:燥湿温中——截疟 104.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105.猪苓:利水渗湿—— 106.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 清热排脓 107.泽泻:利水渗湿——泻热 108.车前:利水通淋 渗湿止泻——清肝明目 清肺化痰 109.滑石:利水通淋 渗湿止泻——清热解暑 清热收湿 110.木通:利水通淋 泄热通乳——入血分利血脉 111.通草:利水通淋 泄热通乳——入气分清肺热 112.瞿麦:利水通淋——活血通经 113.海金沙:利水通淋——利水消肿 114.石韦:利水通淋——清肺止咳 凉血止血 115.萹蓄:清热利水 杀虫止痒 116.地肤子:清热利水 杀虫止痒 117.萆薢:祛风除湿 利湿去浊 118.茵陈蒿:清热除湿退黄—— 119.金钱草:清热除湿退黄——通淋排石 解毒消肿 120.附子: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回阳救逆 121.肉桂: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引火归元 温通经脉 122.附子:回阳救逆 散寒止痛——补火助阳 123.干姜:回阳救逆 散寒止痛——温肺化饮 124.吴茱萸:疏肝下气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助阳止泻 125.小茴香:疏肝下气 散寒止痛——理气和中 126.青皮:行气除胀——降肝胃之气 疏肝破气 消积化滞 127.陈皮:行气除胀——升脾肺之气 理气健脾 燥湿化痰 128.枳实:行气化痰 消积胀满——破气除痞 除有形之实满 129.厚朴:行气化痰 消积胀满——燥湿运脾 除无形之湿满 130.沉香:行气调中 散寒止痛——温中降逆 温肾纳气 131.檀香:行气调中 散寒止痛——宽胸利膈 132.木香:行气止痛——调中宣滞 133.香附:行气止痛——疏肝调经 134.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135.川楝子:行气止痛——疏肝泄热 杀虫疗癣 136.荔枝核:行气止痛——疏肝祛寒 散结行滞 137.薤白:通阳散结 行气导滞 138.山楂:消食化积 和中助运——善消肉食油腻之积 活血散瘀 139.神曲:消食化积 和中助运——善消酒谷陈腐之积 140.麦芽:消食化积 和中助运——善消面麦痰气之积 疏肝回乳 141.槟榔:驱虫消积 行气利水 截疟 142.大蓟:凉血止血 散瘀解毒消痈—— 143.小蓟:凉血止血 散瘀解毒消痈——利尿 144.地榆:凉血止血 功擅下焦——解毒敛疮 145.槐花:凉血止血 功擅下焦——清肝明目 146.侧柏叶:凉血止血——收敛止血 祛痰止咳 147.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148.三七:化瘀止血——性温又善定痛 149.茜草:化瘀止血——性寒又善通经 150.蒲黄:化瘀止血——性平又善利尿 151.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152.仙鹤草:收敛止血——止痢杀虫 153.炮姜:温经止血——暖中焦散寒止痛 154.艾叶:温经止血——暖下焦散寒调经 155.元胡:活血止痛——行气止痛 156.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157.郁金:活血行气止痛——性寒能凉血清心退黄 158.姜黄:活血行气止痛——性温能祛风散寒除湿 159.乳香:活血止痛 消肿生肌——行气活络 160.没药:活血止痛 消肿生肌——散血化瘀 161.川芎:活血祛瘀 调经止痛——辛温行气 祛风止痛 162.丹参:活血祛瘀 调经止痛——苦寒凉血 清心安神 163.桃仁:活血祛瘀通经——降泄下焦瘀滞 润肠通便 164.红花:活血祛瘀通经——通利血脉瘀滞 165.益母草:活血调经 利水消肿——苦寒清热 166.泽兰:活血调经 利水消肿——辛散温通 167.穿山甲:活血通经下乳——通络搜风 消肿排脓 散结消癥 168.王不留:活血通经下乳——利尿通淋 169.牛膝:活血通经 补益肝肾 利水通淋 引血下行 170.自然铜:活血疗伤 散瘀止痛 171.苏木:活血疗伤 散瘀止痛 172.水蛭:破血逐瘀消癥 173.虻虫:破血逐瘀消癥 174.半夏:燥湿化痰 消肿止痛——化脾胃湿痰 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 175.南星:燥湿化痰 消肿止痛——祛经络风痰 祛风止痉 176.桔梗:祛痰——升宣 开痰利咽能排脓 177.旋覆:祛痰——下气 消痰行水能降逆 178.白前:降气化痰——温化寒痰 179.前胡:降气化痰——清化热痰 宣散风热 180.川贝:清热化痰 散结消肿——润肺止咳 181.浙贝:清热化痰 散结消肿——清肺止咳 182.瓜篓皮:清热化痰 宽胸散结——清肺而利气 183.瓜篓仁:清热化痰 宽胸散结——润肺而通便 184.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185.竹沥:清热化痰——定惊利窍 186.天竹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187.海藻: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188.昆布: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189.苏子:降气行痰 止咳平喘 润肠通便 190.白芥子:畅膈行痰 温肺利气 散结通络 191.莱菔子:消食行痰 192.杏仁:止咳平喘 润畅通便——宣降肺气 193.桃仁:止咳平喘 润畅通便——活血祛瘀 194.百部:润肺下气 化痰止咳 195.紫菀:润肺下气 化痰止咳 196.款冬:润肺下气 化痰止咳 197.枇杷叶:清肺化痰止咳——清胃热降胃气止呕 198.马兜铃:清肺化痰止咳——清肺热降肺气平喘 199.桑白皮: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泻肺火 200.葶苈子: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泻肺水 201.白果:敛肺定喘 止带缩尿 202.朱砂:镇惊安神——清心安神 清热解毒 203.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 聪耳明目 纳气定喘 204.琥珀:镇惊安神——活血散瘀 利尿通淋 205.龙骨: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镇惊安神 206.牡蛎: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软坚散结 207.酸枣仁:养心安神——主心肝血虚又能敛汗 208.柏子仁:养心安神——主心肾不交由能润肠 209.远志:宁心安神 祛痰开窍 消散痈肿 210.合欢皮:解郁安神 活血消肿 211.石决明:清肝明目——平肝潜阳 212.草决明: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213.龙骨: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镇惊安神 214.牡蛎: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软坚散结 215.代赭石:平肝潜阳——石属能重镇降逆而凉血 216.刺蒺藜:平肝潜阳——草属能疏肝祛风而明目 217.珍珠:镇心定惊 清肝明目——收敛生肌 218.珍珠母:镇心定惊 清肝明目——平肝潜阳 219.天麻:平抑肝阳 息风止痉——通络 220.钩藤:平抑肝阳 息风止痉——清热 221.羚羊角:平肝熄风 清肝明目 清热解毒 222.地龙:息风止痉——清热 通络 平喘 利尿 223.僵蚕:息风止痉——祛风 止痛 化痰 散结 224.全蝎:息风止痉 攻毒散结 通络止痛 225.蜈蚣:息风止痉 攻毒散结 通络止痛 226.麝香:开窍醒神——性温 活血通经止痛催产 227.冰片:开窍醒神——性寒 清热止痛 228.苏合香:开窍醒神——辟秽止痛 229.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 230.人参:补气生津——大补元气 补脾益肺 生津止渴 安神益智 231.党参:补气生津——补中益气 生津养血 232.西洋参:补气生津——清火养阴 233.太子参:补气生津—— 234.黄芪:补气升阳 益卫固表 利水消肿 托疮生肌 235.黄芪:补气 利水 固表——升阳 托毒 236.白术:补气 利水 固表——燥湿 安胎 237.茯苓:健脾利水——渗湿 宁心安神 238.白术:健脾利水——燥湿 止汗安胎 239.白术:燥湿健脾——补脾益不足 固表利水安胎 240.苍术:燥湿健脾——运脾泻有余 祛风发汗明目 241.山药:平补肺脾肾 益气养阴——固精止带 242.黄精:平补肺脾肾 益气养阴 243.白扁豆:健脾 化湿 消暑 244.甘草:益气补中 清热解毒 祛痰止咳 缓急止痛 调和药性 245.鹿茸:补肾阳 益精血 强筋骨 调冲任 托疮毒 246.巴戟天:壮肾阳 强筋骨 祛寒湿 247.淫羊藿:壮肾阳 强筋骨 祛寒湿 248.仙茅:壮肾阳 强筋骨 祛寒湿 249.补骨脂:温肾固精 暖脾止泻——纳气平喘偏于肾 250.益智仁:温肾固精 暖脾止泻——开胃摄唾偏于脾 251.肉苁蓉:温肾阳 益精血——润肠通便 252.锁阳:温肾阳 益精血——润燥养筋 253.菟丝子:补肾固精 养肝明目——止泻 安胎 254.沙苑子:补肾固精 养肝明目—— 255.杜仲:补肝肾 强筋骨——降压 安胎 256.续断:补肝肾 强筋骨——行血 续筋 257.枸杞子:补肝肾 强筋骨——明目 润肺 258.桑寄生:补肝肾 强筋骨——祛风 安胎 259.蛤蚧:补肺肾 定喘嗽——温肾益精 260.虫草:补肺肾 定喘嗽——止血化痰 261.紫河车:补肺肾 定喘嗽——益气养血 262.当归:养血调经——辛温 活血散寒 润肠通便 263.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柔肝 和营止汗 264.赤芍:一补一泻 一散一收——苦寒 凉血清热化瘀之品 265.白芍:一补一泻 一散一收——酸寒 补血敛阴平肝之品 266.制首乌:补益精血 固肾乌须 267.生首乌:截疟解毒 润肠通便 268.生地:苦寒 清热凉血 生津润燥 269.熟地:甘温 补血滋阴 益精填髓 270.阿胶:补血止血 滋阴润燥 271.南沙参:清肺养阴 益胃生津——兼能化痰益气 272.北沙参:清肺养阴 益胃生津——尤擅养阴生津 273.山药:平补肺脾肾 益气养阴——固精止带 274.黄精:平补肺脾肾 益气养阴 275.女贞子:补益肝肾——退热 明目 276.墨旱莲:补益肝肾——凉血 止血 277.龟甲:滋阴退热 潜阳息风——长于滋阴 又能健骨补心 278.鳖甲:滋阴退热 潜阳息风——长于退热 又能软坚散结 279.小麦:养心除烦 280.浮小麦:敛汗益气除热 281.五味子:上能止咳敛汗 下能涩肠固精——敛肺滋肾且能生津 282.五倍子:上能止咳敛汗 下能涩肠固精——敛肺降火且能止血 283.乌梅:敛肺止咳 涩肠止泻——生津安蛔 284.诃子:敛肺止咳 涩肠止泻——下气开音 285.肉豆蔻:温中行气开胃——涩肠止泻 286.白豆蔻:温中行气开胃——化湿止呕 287.草豆蔻:温中行气开胃——燥湿运脾 288.桑螵蛸:固精缩尿止带——补肾助阳 289.海螵蛸:固精缩尿止带——止血敛疮 制酸止痛 290.莲子:益肾固精缩尿 健脾止泻止带——养心 291.芡实:益肾固精缩尿 健脾止泻止带——除湿

请问中草药“萹蓄”一词的含义?

萹蓄茎呈圆柱形而略扁,有分枝,长15~40cm,直径0.2~0.3cm。表面灰绿色或棕红色,有细密微突起的纵纹;节部稍膨大,有浅棕色膜质的托叶鞘,节间长约3cm;质硬,易折断,断面髓部白色。叶互生,近无柄或具短柄,叶片多脱落或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针形,全缘,两面均呈棕绿色或灰绿色。无臭,味微苦。中国各地均产。 异名 萹蓄 竹( 《诗经》 ),萹竹(《本经》),萹茿(《说文》),畜辩、萹蔓(《吴普本草》),扁蓄(《局方》),地萹蓄、编竹(《履巉岩本草》),扁畜(《救荒本草》),粉节草、道生草(《纲目》),扁竹(《本草崇原》),扁竹蓼、乌蓼( 《中国药植志》 ),大蓄片(《南京民间药草》),野铁扫把、路柳、疳积药(《贵州民间方药集》),斑鸠台( 《安徽药材》 ),蚂蚁草、猪圈草、桌面草、路边草、七星草、铁片草、竹节草( 《江苏植药志》 ),扁猪牙(《东北药植志》),残竹草(《滇南本草》整理本),妹子草、大铁马鞭、地蓼、牛鞭草(《中药志》),牛筋草(《陕西中药》。 植物形态 萹蓄 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而略扁,有分枝,长10-40cm,直径1.0-3mm。表面灰绿色或棕红色,有细密微突起的纵纹;节部稍膨大,有浅棕色膜质的托叶鞘,节间长短不一;质硬,易折断,断面髓部白色。叶互生,叶片多脱落或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l-4cm,宽约5mm,全线,灰绿色或棕绿色。有时可见具宿存花被的小瘦果,黑褐色,卵状三棱形。气微.味微苦。以质嫩、叶多、色灰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表皮细胞多角形,细胞壁微呈念珠状加厚,垂周壁平直或微弯曲;靠叶脉上的表皮细胞呈长圆形,平周壁可见条状纹理;上下表皮均有不等式气孔。 叶肉横切面:为两面栅栏式,薄壁细胞含有草酸钙簇晶。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粗粉2g,加甲醇30ml,回流提取半小时,滤过。取滤液10ml,浓缩至2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萹蓄甙少量,制成对照品溶液。将上述两种溶液点在聚酰胺薄膜上,以丙酮-乙醇-甲酸-水(3:2:1:3)展开,展距6.3cm,取出晾干。喷1%三氯化铝乙醇溶液后在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有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采集 芒种至小暑间,茎叶生长茂盛时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生长于田野路旁、荒地及河边等处。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药用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对气候的适应性强,寒冷山区或温暖平坝都能生长。土壤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较好。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春季播种,畦宽1.5m。撒播或穴播均可。撒播每1hm2用种子22.5kg。穴播行株距各约23cm。每1hm2用种子10.5kg。田间管理苗高7~10cm时匀苗,补苗,中耕除草,追肥2次。病虫害防治病害有锈病,应注意排水,发病初期可喷97%敌锈钢300~400倍液防治。 炮制方法 去净杂质及根,洗净,润软,切段晒干。 性状鉴别 萹蓄 本品茎呈圆柱形而略扁,有分枝,长15~40cm,直径0。2~0。3cm。表面灰绿色或棕红色,有细密微突起的纵纹;节部稍膨大,有浅棕色膜质的托叶鞘,节间长约3cm;质硬,易折断,断面髓部白色。叶互生,近无柄或具短柄,叶片多脱落或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针形,全缘,两面均呈棕绿色或灰绿色。无臭,味微苦。 (1)粉末灰绿色。叶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近平直,平周壁有角质线纹。气孔主为不等式,副卫细胞3个。叶肉断面观为两面栅栏式,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直径18~43μm。 (2)取本品粉末5g,加70%乙醇100ml,盐酸5ml,加热回流3小时,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槲皮素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品溶液1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H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5: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化学成分 萹蓄 全革含黄酮类成分:槲皮素(quercetin),萹蓄甙(avivcularin),槲皮甙(quercitrin),牡荆素(vitexin),异牡荆素(isovitexin),木犀草素(luteolin),鼠李素-3-半乳精甙(rhamnetin-3-galactoside),金丝桃甙(hyperin)等。还含香豆精类成分: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东莨菪素(scopoletin)。又含酸性成分;阿魏酸(ferulicacid)芥子酸(sinapicacid),香草酸(vanillicacid),丁香酸(syri-ngicacid),草木犀酸(meliloticacid),对香豆酸(P-coumaricacid);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licacid),龙胆酸(gentisicacid),咖啡酸(caffeicacid),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acid),没食子酸(gal-licacid),对羟基苯乙酸(p-hydroxyphenylaceticacid),绿原酸(chlorogenicacid),水杨酸(salicylicacid),并没食子酸(ellagicacid),右旋儿茶精(catechin),草酸(oxalicacid),硅酸(silicicacid)[4]以及蛋氨酸(methionine),脯氨酸(proline),丝氨酸(serine),苏氨酸(threonine),酪氨酸(tyros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胱氨酸(cystine),精氨酸(arginine),缬氨酸(valine),甘氨酸(glycine),亮氨酸(leucine),赖氨酸(lys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色氨酸(tryptophan)等。还含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蔗糖(sucrose),水溶性多糖。 药(毒)理学毒性:萹蓄作为牧草是有毒的,可使马、羊产生皮炎及胃肠紊乱,鸽对此植物的毒性作用最敏感。猫、兔口服浸剂(10-20%)或煎剂(1∶40)的最小致死量为20ml/kg,静脉注射水提取物(1∶50)则为2ml/kg。猫和兔口服浸剂(10-20%)或煎剂(1:40)的最小致死量为20mg/kg,静脉注射水提取物(1:50)则为2ml/kg。 药理作用 萹蓄 1.利尿作用中医认为萹蓄能利小便,治五淋白浊。实验证明,萹蓄有利尿作用,煎剂20g/kg给大鼠灌喂,可使尿量、钠和钾排出增加,其灰分亦有同样作用,有入认为其利尿成分为其中的钾盐,也有人认为是萹蓄甙。 2.抗菌作用浓度为25%的全草煎剂对福氏痢疾杆菌和宋内氏痢疾杆菌皆有抑制作用。1:10浓度的煎剂对须疮癣菌、毛羊状小芽胞菌有抑制作用。40%水煎剂对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3.降压作用萹蓄水及乙醇提取物静脉注射,对猫、兔和狗均有降压作用。 4.对子宫的作用和止血作用萹蓄水及乙醇提取物能加速血液凝固和使子宫张力增高的作用。可用作流产及分娩后子宫出血的止血剂。 5.其它作用增强呼吸运动的幅度及肺换气量,有轻度收敛作用,可作创伤用药。萹蓄甙对大鼠、犬有利尿作用。给犬静脉注射半数有效量(2.57-4.26mg/kg),可使胆盐的排出增加。 选方 ①治热淋涩痛:扁竹煎汤频次。( 《生生编》 ) ②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又治小便亦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芯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之。(《局方》八正散) ③治热:BIAN竹取汁顿服一升,多年者再服之。(《药性论》) ④治蛔虫心痛,面青,口中沫出:BIAN蓄十斤。细锉,以水一石,煎去滓成煎如饴。空心服,虫自下皆尽,止。(《药性论》) ⑤治小儿蛲虫攻下部痒:萹蓄竹叶一握。切,以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空腹饮之,虫即下,用其汁煮粥亦佳。(《食医心镜》) ⑥治肛门湿痒或痔疮初起:萹蓄二、三两。煎汤,趁热先熏后洗。(《浙江民间草药》) 临床应用 萹蓄 1.《本经》: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 2.《别录》:疗女子阴蚀。 3.陶弘景:煮汁与小儿饮,疗蛔虫有验。 4.《药性论》:主丹石毒发冲目肿痛,又敷热肿效。 5.《滇南本草》:利小便。治五淋白浊,热淋,瘀精涩闭关窍,并治妇人气郁,胃中湿热,或白带之症。 6.《纲目》:治霍乱,黄疸,利小便。 7.《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小儿疳积,消臌胀。 8.《江西中药》:治肛门作痒由于湿热者。细捣烂,加1-3天可获痊愈。 名家论述 张寿颐:萹蓄,《本经》、《别录》皆以却除湿热为治。浸淫疥疮,疽痔,阴蚀,三虫,皆湿热为病也。后人以其泄化湿热,故并治溲涩淋浊。濒湖以治黄疸、霍乱,皆即清热利湿之功用。然亦惟湿阻热结为宜,而气虚之病,皆非其治。若湿热疮疡,浸淫痛痒,红肿四溢,脓水淋漓等证,尤其专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原文链接:https://www.babytaobao.com/zhongyi/224502.html

Copyright 2005-2024 妈妈好孕网 |陕ICP备2021008751号-2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