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好孕网 > 产后 > 月子 > 如何科学母乳喂养知识

如何科学母乳喂养知识

日期:2023-12-20来源:妈妈好孕网人气:864+

如何科学母乳喂养知识

女人生产不是易事,不管是选择顺产还是剖腹产,都得经历千难万险。但是,刚从鬼门关走了一遭的新手妈妈们只要看到那个柔软的小粉团,所有的不易和委屈顿时烟消云散,母爱开始泛滥,恨不能把心掏出来,把全世界的美好都给她/他都嫌少,至于宝宝的粮食——母乳,妈妈们更是敞开胸怀毫无保留。

一、母乳喂养的好处

母乳喂养是人类的本能,自然的行为,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母乳喂养对宝宝的好处,但是你可能还不知道吧,母乳喂养也能给妈妈们带来很多长期和短期的健康益处哦,甚至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有母乳喂养的一份功劳呢。

(一) 对宝宝好

1.能满足6个月宝宝生长发育全部营养

2.提供生命最早期的免疫物质

3.促进子代肠道的发育

4.促进子代神经系统的发育

5.减少成年后代谢性疾病

(二)对妈妈好

1.加强母子感情、促进乳汁分泌

2.协助体形恢复,每天多消耗大于500千卡热量

3.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加强子宫复旧

4.生育调节、减少乳腺癌、卵巢癌发病机会

5.哺乳母亲骨密度会降低,断奶后正常,说明哺乳过程能促进骨骼的再矿化,而骨骼的再矿化可能有助于降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风险。

6.促进心理健康

(三)对社会发展好

1.减少人工喂养费用及人力

2.减少婴幼儿生病的医疗开支、父母误工带来的经济损失

3.减少计划生育费用

4.增加父母对家庭子女的社会责任感,利于社会和谐

二、母乳喂养的技巧

凡是对宝宝有好处的事情,妈妈们肯定毫不犹豫往前冲啊,更何况自己还能受益,这样的好事当然不能放过。

只是母乳还真不是你想喂就能喂的,新手妈妈手忙脚乱不会喂,宝宝饿得哇哇大哭不会喝,满满是爱的甘甜乳汁怎么也到不了宝宝嘴里,妈妈着急、宝宝着急、围成一圈的家人也跟着干着急。

怎么破?母乳喂养怎么破?

甭急!不要急!有办法!

1、正确坐姿

正确的母乳喂养体位

妈妈的体位要舒适

母亲坐的椅子的高度要合适

用一个垫或枕头放在她的背后

★ 如果椅子太高:

放一小凳子在妈妈脚下,注意不要使妈妈的膝盖抬得过高,这样会使得宝宝的鼻头不能对着妈妈的乳头。

★ 如果妈妈坐在床上

垫一枕头在她背后会有帮助。

2、哺乳姿势的四个要点

(1)宝宝的头和身体成一条直线

假如宝宝的头是扭曲的或歪的,就不能轻松地吸吮和吞咽。

(2)宝宝面向乳房,鼻子对着乳头

妈妈容易将孩子抱的过高,宝宝的嘴对着妈妈的腋下,只有宝宝的鼻子对着乳头,妈妈才能较容易将乳头放在宝宝嘴里。

(3)妈妈抱紧婴儿,贴向她自己

只有将宝宝抱紧,含接姿势正确,宝宝才能含住大部分乳晕。

(4)妈妈托着宝宝的头及肩部,还有臀部

这点对新生儿很重要,是为了确保新生儿的安全。对于稍大的孩子,托着孩子的上半身就够了。

3、正确的哺乳姿势?

(1)摇篮式

妈妈用手臂的肘关节弯曲部支撑住宝宝的头,使宝宝的腹部紧贴住妈妈的身体,用另一只手支撑着妈妈的乳房。因为乳房露出的部分很少,将乳房托出来,哺乳的效果会更好。

(2)橄榄球式

宝宝在妈妈身体一侧,妈妈用前臂支撑宝宝的背,让颈和头枕在妈妈的手上。如果妈妈刚刚从剖宫产手术中恢复,那么这样是一个很合适的姿势,对伤口的压力很小。

(3)交叉式

和使用摇篮支撑法的位置一样,但这一次用对侧的手臂,这样就可以用手来支撑宝宝头部,用前臂支撑身体。这样妈妈可以更多地控制宝宝头部的方向。

(4)侧卧式

妈妈可以在床上侧卧,让宝宝的脸朝向妈妈,将宝宝的头枕在臂弯上,宝宝的嘴和乳头保持水平。用枕头支撑住后背。如果是在剖宫产术后,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姿势。

4、托起乳房的方法

1、正确方法?

——C字形托起乳房的方法

食指支撑着乳房基底部

靠在乳房下的胸壁上

大拇指放在乳房的上方

两个手指可以轻压乳房改善乳房形态,使孩子容易含接。托乳房的手不要在太靠近乳头处

PS.如果妈妈乳房大且下垂,用手托住乳房可帮助乳汁流出。

如果妈妈乳房小而高,在喂奶时,手不需要总托住乳房。

2、错误方法×

(1)剪刀式×

用大拇指和手指像剪刀似的夹着乳头或乳晕,宝宝不能很好地含接和有效地吸吮,还会阻碍母乳流出。

(2)手指过近×

手指靠乳晕太近,影响宝宝含接

(3)手指鼻子×

用一手指放婴儿鼻子处,容易堵塞乳腺管

(4)手托后脑×

将宝宝推向乳房妈妈的手对宝宝的后脑施加压力,宝宝会反射地将头后仰,如果多次用力将宝宝往乳房处推,宝宝不断反抗,可能会导致宝宝形成条件反射,甚至抗拒母乳喂养。

5、新生儿正确的含接姿势

1、正确的含接姿势?

母亲用C字形的方法托起乳房

用乳头刺激孩子的口周围

使孩子建立觅食反射

当孩子的口张到足够大时

将乳头及大部分乳晕含在新生儿嘴中

2、含接姿势的要点

婴儿不是吸吮乳头,而是将乳头和乳晕下面的乳房组织含进嘴里形成一个“长奶嘴”,乳头仅占此“奶嘴”的三分之一。

嘴张得很大

下唇向外翻

舌头呈勺状环绕乳晕

面颊鼓起呈圆形

婴儿口腔上方有更多的乳晕

慢而深地吸吮,有时突然暂停

能看到或听到吞咽的声音

3、常见问题

婴儿只含接着乳头未将乳晕放在口中。

下颏未接触母亲的乳房,鼻子被乳房组织阻塞,影响孩子的呼吸。

宝宝含接错误时,妈妈应将清洁的手指放入宝宝口中,替换乳头,将乳头拿出,按正确方法重新含接。

三、母乳喂养的有效方法

1、早接触

分娩后60分钟内母婴皮肤接触

母婴皮肤接触应在出生后60分钟以内开始,接触时间最好达30分钟,这样有助于母乳喂养及母婴感情结合。

自然分娩 将新生儿身上的羊水擦干净,用干净的毛巾盖上,趴在妈妈的胸口。

剖宫产在手术室,妈妈亲亲或抚摸新生儿;

回病房后,解开新生儿衣服的前襟,与母亲胸贴胸进行部分皮肤接触。

2、早吸吮、早开奶

分娩后60分钟内让新生儿吸吮妈妈的乳房

剌激乳汁早分泌

延长母乳喂养的时间

帮助子宫收缩,减少妈妈产后出血

让新生儿得到第一次免疫剂,少生病

增加胃肠蠕动,利于胎便排出,减轻新生儿黄疸

增加母子感情

3、帮助喂养

母婴分离或无吸吮能力的情况下帮助母乳喂养

如果分娩后,因为各种原因母婴需要暂时分离,或者宝宝暂时没有吸吮能力的,妈妈们也不要过于焦虑,行动起来及时为宝宝准备好粮食更重要哦。

(1)泌乳前准备

毛巾热敷乳房(乳房充血期除外),涂抹乳房按摩凝胶轻轻按摩乳房,使乳房处于放松状态,做好泌乳前的乳房准备。

(2)借助吸乳器刺激乳房分泌乳汁

自然分娩适于选择手动吸乳器。

产后2小时用吸乳器辅助按摩刺激乳房,间隔3小时一次,每侧乳房5-8分钟。

剖宫产宜选用静音型电动吸乳器。

产后6小时用吸乳器按摩刺激乳房,间隔3小时一次,每侧乳房5-8分钟。

四、母乳喂养常见问题与处理

每次喂奶需多长时间?

喂奶的持续时间取决于宝宝的需求,要根据宝宝吸吮力及生活能力不同,以吃饱为准。让宝宝吸空一侧乳房后,再吸吮另一侧乳房,对个别食欲小的宝宝或母乳多的情况下,宝宝只吸吮一侧乳房便满足了。

每次喂奶时间的间隔时间要多长?

按需喂奶,不规定次数和时间,只要宝宝需要或妈妈感到乳房充满时就可以进行喂奶。

乳房肿胀,疼痛怎么办?

妈妈乳房肿胀最常见原因是产后最初几天喂奶不当或不经常喂奶所致。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宝宝正确地勤吸吮,保证乳腺导管通畅后疼痛自然会减轻。喂奶结束后,戴上合适的棉质喂奶胸罩,以起支托乳房和改善乳房血液循环的作用。

乳头疼痛是啥原因?该怎样预防?

这是开始哺乳时常见的问题,最常见的原因是宝宝吸吮时往往只含住了乳头,这样既吸不到足够的奶水,还会引起乳头疼痛和破损,应该尽量让宝宝张大嘴,含住大部分乳晕。

妈妈切忌用肥皂或酒精之类物品清洁乳头,这样会引起乳头干裂,只需用含有清洁水的揩奶布清洁就可以了。

喂奶结束时,妈妈不要强行用力拉出乳头,因为在口腔负压情况下拉出乳头,可引起局部疼痛和破损。如果需要中断喂奶,应该用手指按下婴儿下颌,在没有口腔负压的情况下拉出乳头,同时挤出一滴乳液涂在乳头上自然干燥,起到保护乳头的作用。

喂奶期间能服药吗?

一些药物可以通过乳汁带给婴儿,因此在哺乳期妈妈不要乱用药物。如果必须用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如何判断宝宝有没有吃饱?

主观上:宝宝自己吐出乳头,表情满足、安静,妈妈的乳房不胀。

客观上:每天可换及宝宝6块以上尿布,并有少量多次或大量一次的质软大便,第一个月宝宝每周平均增重150g左右,2-3月宝宝每周增重200g左右。

手工挤奶部位和手法?

妈妈将大拇指和食指相应放在乳晕上下2cm,用大拇指和食指的内侧向胸壁处挤压,必须挤压乳头后方,这样就能挤在乳晕下方的乳窦上。

母乳如何储存?

常温储存:

25℃-37℃可存放4小时

15℃-25℃可存放8小时

冰箱储存:

2℃-4℃可存放24小时

-18℃可存放3个月

注意:母乳不能保存在37℃以上的环境里,在保鲜期内喂哺自己的婴儿是安全的,不需要进行消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原文链接:https://www.babytaobao.com/yuezi/319841.html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5-2024 妈妈好孕网 |陕ICP备2021008751号-2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