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05来源:妈妈好孕网人气:21+
学龄前的宝宝不愿意分享是很正常的,很多时候并不懂得分享的含义,也不应给孩子添上自私的标签,对于孩子的分享意识,家长应学会针对性教育,那么,怎么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呢?接下来妈妈好孕网小编来说说。
对于两岁多的宝宝来说,“共享”还是个陌生的概念。
他们常常会不客气地互相抢东西,与同龄人交往的需求并不怎么强烈。
“物权”概念基本还是零,在宝宝的小小世界里,我喜欢的,就是我的。因此,他只要觉得好玩,就会坚决地抢过来,抓到手里就是自己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慢慢会产生和小朋友交往的需要,逐步学会交朋友,这时候自然也就会开始懂得分享,体会到一起玩玩具的乐趣。
因此,即便宝宝现在看起来还有点儿“自私”,家长也大可不必担心。
正常情况下,5岁以内的宝宝对自己的“所有权”意识比较深,尤其是1-3岁期间。
▪0-1岁:我的东西谁都可以玩
▪1-2岁:我喜欢的就是我的
▪2-3岁:我的东西你不能碰
▪3-4岁:我的可以分享给你
▪4-5岁:幼儿园的东西是我的
▪5-6岁:我的东西愿意分享给需要的人
他们的意识里会形成“我不愿意”、“我不同意”、“绝对不给”等防护界线,潜意识里也包含着他们对外部环境的不信任。但这绝对不意味着他们长大后就是一个自私自利、不大方、不懂分享的小气鬼。
尊重孩子的权利,循序渐进地引导
在孩子不愿分享心爱的物品情况下,要尊重孩子的态度,不能采取强硬的措施,否则会给孩子留下一定的阴影。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对他们进行耐心引导,多为孩子讲一些分享的故事或让孩子观察分享的情境。
不要让孩子“吃独食”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总是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会考虑自己,在家称王称霸,在外不懂与人分享。家长不能一味地宠溺孩子,要尽量不赋予他“特权”。比如与孩子一起分享好吃的食物,让他意识到自己不能独占。
创造分享机会,让孩子体验分享的快乐
家长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让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培养合作意识,变得大方得体。孩子产生分享行为时,家长要提供一个积极的反馈,赞扬孩子的行为,这样会让孩子受到很大的鼓舞,学会主动与人分享。家长也要让孩子注意观察与小伙伴分享的结果,从分享行为本身获得愉快的体验,进而强化分享的动机。当分享对于孩子来说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那么家长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变成了一个乐于分享的人。
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因此家长要多多与人分享,为孩子树立一个正面形象。小伙伴们来家里做客的时候,家长要拿出玩具和好吃的东西来招待大家;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家长要慷慨相助,替别人分担一些难处等。孩子在家长行为和态度的影响下就会逐渐学会分享。对于孩子而言,善于与人合作分享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智力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他们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爸爸妈妈都要行动起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分享的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原文链接:https://www.babytaobao.com/xuelingqian/11705.html
Copyright 2005-2024 妈妈好孕网 |陕ICP备2021008751号-2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