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8-28来源:妈妈好孕网人气:736+
俗话说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何不开心的活?但是有些人就是喜欢乱想,每一天都活在焦虑中,患上了焦虑症,这可怎么办呢?
焦虑症如何治疗人生无需太焦虑
【1】什么样的人容易患疑病症呢?
用日本心理学家森田的话讲,自然是有“疑病素质”的人。用通常心理学的话讲,是具有“疑病性人格”的人。
疑病性人格具有如下八个特点:
一、这种人自我要求高,有着求全、求大、求先的强烈倾向。他的人生追求或者说野心,总是和实际处境处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这种矛盾经常造成情绪的高度紧张。
二、具有疑病性人格的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当然,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自私唯我、自我中心倾向,而具有疑病性人格的人,这种倾向往往格外强烈。
三、疑病性人格都明显内向,经常处在自我压抑状态中,易感受自我暗示及他人暗示。
四、具有疑病性人格的人大多对身体比较注意和敏感。换句话说,那些成天考虑自己身体问题的人其实就是疑病性人格
五、具有疑病性人格的人常常具有偏执性人格、强迫性人格。这些人往往特别爱清洁,讲秩序,处事一丝不苟,在思维上善于高度集中注意力,说得好听,就是刻板固执;说得难听,就是爱钻牛角尖。另外,还有恋旧、不习惯新变化等特征。
六、具有疑病性人格的人在情感上往往属于多愁善感型。诗人、哲人、艺术家大多容易滑入这一类。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典型的疑病性人格。
七、具有疑病性人格的人往往对生物性的危险特别恐惧,如蛇咬狗咬、火灾车祸、疾病死亡以及种种有关战争杀戮或手术的血淋淋场面。而对社会性的各种灾害危险却能够处之泰然,譬如诽谤攻击、打击报复、相互倾轧、残酷斗争,都难以吓住他。
八、疑病性人格常常特别关注健康长寿,对医学医药知识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当然,往往又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2】疑病症也是强迫症
一、我认为疑病症本身就是一种“有关自己身体的强迫症”。
首先,它有一种“自己身体有毛病”的强迫怀疑观念,就好像我总是怀疑门未关好一样,疑病症总在怀疑身体有毛病。
其次,它又有强迫检查行为,去医院左一次诊断右一次诊断,自己把住脉左一次号右一次号,这和关上门反复核查异曲同工。
二、疑病症又是一种“关于自身身体的焦虑症”。
患有焦虑症的人,会对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有种种无端的焦虑,“杞人忧天”就是一个典型。而疑病症就是对自身身体的一种焦虑症,总会把身体往坏外想,觉得自己的身体充满了危险,为它忧心忡忡。
疑病症表现出了焦虑症的全部特征。
三、疑病症又是“关于疾病的一种恐怖症”。
四、疑病症又是“关于身体的一种抑郁症”。
人患抑郁症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毫无乐趣,灰心丧气,沮丧低沉,会此起彼伏地有自杀倾向。疑病症有时就表现成这样,只不过对象是“身体”,身体不行了,身体好不起来了,身体没希望了,身体太痛苦了,如此等等,将人生置换成身体。
俗话说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何不开心的活?但是有些人就是喜欢乱想,每一天都活在焦虑中,患上了焦虑症,这可怎么办呢?
焦虑症如何治疗人生无需太焦虑
【1】什么样的人容易患疑病症呢?
用日本心理学家森田的话讲,自然是有“疑病素质”的人。用通常心理学的话讲,是具有“疑病性人格”的人。
疑病性人格具有如下八个特点:
一、这种人自我要求高,有着求全、求大、求先的强烈倾向。他的人生追求或者说野心,总是和实际处境处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这种矛盾经常造成情绪的高度紧张。
二、具有疑病性人格的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当然,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自私唯我、自我中心倾向,而具有疑病性人格的人,这种倾向往往格外强烈。
三、疑病性人格都明显内向,经常处在自我压抑状态中,易感受自我暗示及他人暗示。
四、具有疑病性人格的人大多对身体比较注意和敏感。换句话说,那些成天考虑自己身体问题的人其实就是疑病性人格
五、具有疑病性人格的人常常具有偏执性人格、强迫性人格。这些人往往特别爱清洁,讲秩序,处事一丝不苟,在思维上善于高度集中注意力,说得好听,就是刻板固执;说得难听,就是爱钻牛角尖。另外,还有恋旧、不习惯新变化等特征。
【3】人对自己身体的敏感程度是大不一样的。
有的人性格外向开放粗犷,即使工作压力很大,身体有了不适,也是该休息就休息,该看病就看病,不多在意。
有些人则完全不一样:一有工作压力,就对身体疑神猜鬼。这种人从心理学上讲属于“疑病性人格”。他们有着本章中所说的人生目标高、内向等诸多特点。
诗人、哲人、艺术家更多地属于这一类。
认清自己的心理特征,是具有疑病性人格的人从心理危机中解困的首要凭据。
【4】一位办公司的朋友得了焦虑症,不仅为公司的事焦虑,更多的为自己的焦虑症焦虑,生怕焦虑症好不了。作者对他讲,你先不要为焦虑症而又新增焦虑,要相信焦虑症其实并不难治。
作者给他讲了一个心理学家做的实验。
将几条狗关在笼子里并装上连电的踏板,狗每踏上踏板就遭电击,反复遭电击的狗自然产生焦虑,然而,它们很快通过学习避开踏板,躲开了电击,这样,它们便能够避免和控制自己的焦虑了
这位朋友笑了,问:你莫非想让我向狗学习吗?
作者说:连动物都懂得如何避免和控制焦虑,具有高智商的人类,想摆脱焦虑症有的是办法。关键是先要搞清,一、什么是焦虑;二、什么是焦虑性人格;三、什么是焦虑症。
【5】什么是“焦虑”。
焦虑人人都有,但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呢?
有一种定义比较恰当,焦虑就是当人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危险等问题,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者是失败感、自疚感增加,从而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的带有恐惧的情绪。
人类社会有一个基本旋律,那就是列维·施特劳斯讲的“解决矛盾、征服世界”。人类全凭这样的实践得以生存发展。
这个解决矛盾、征服世界的基本旋律,就是要不断达到各种目的,无论是有关“食色性也”这样的基本目的,还是有关“成就”这样的高级目的。
每一次达到目的,都能使人的自尊心、自信心、荣誉感得到实现和成长;反之就是受挫。
而克服危险及障碍是达到目的所必须的,克服不了同样受挫。
任何受挫都会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的带有恐惧的情绪,我们称之为焦虑。
【6】焦虑和一般所说的烦恼有什么不同?
一般的烦恼往往指对过往事物的后悔,或者是对当下事物的不安及不快;而焦虑是指向未来的,我们也可以把它定义为“对未来临的危险和问题的或多或少有意识的等待”。
焦虑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之一
那些对人生设计了高目标的人,焦虑尤其突出。焦虑太多,最终就容易走向焦虑症。
心理医生有时将焦虑称作一种“对象不明的恐惧”。
【7】什么人焦虑过多。
谁有更大的野心,谁就有更多的焦虑。
但是,一只面对成群羚羊的猎豹,和一只面对荒凉戈壁没有羚羊踪影的猎豹,它们想捕食的野心可能一样大,譬如一天一只,但它们的焦虑一样吗?还要看与野心对应的客观条件,当然,荒凉戈壁上的猎豹焦虑更大
一只健壮的猎豹与一只伤瘸的猎豹,同样面对羚羊成群的猎食环境,它们捕猎的野心可能不相上下,但它们谁更焦虑呢?当然伤瘸的猎豹捕食困难会有更多焦虑,这和野心对应的能力有关。
如果目的、野心一定,那么“客观条件”与“主观能力”就成了达到目的、实现野心的制约条件。
客观条件、主观能力离目的越远,实现目的的难度越大。焦虑和这种难度往往成正比。
人的任何一种情绪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为什么达到目的难度越大时焦虑越大,这本身说明焦虑是有用的。一个面对荒滩戈壁的猎豹,如果不为觅食焦虑,很容易饿死。焦虑能够调动人实现目的的主观能力。毫无焦虑的人是不能在这个世界生存的。
关键在焦虑的适度。如果焦虑过少,像瘸豹不焦虑自己的捕猎,无疑就危险。倘若过多地焦虑,也会使人不堪劳苦。
【8】如何使自己的焦虑适度呢?
作为一个普通的“健康人”,要使自己保持适度的焦虑,主要有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在“野心适当”的情况下,使自己“自然适应”。具体讲就是,只要野心不大又不小,那么,要听凭自己在放松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形成一个适度的焦虑
因为焦虑是人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必要情绪运动,处在放松状态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焦虑,本身就是适度的。
这个结论有两个前提:一是正常的健康人,二是野心不大不小。
第二个原则,就是少则加之,多则减之。
那些明知道猫守在洞外而不焦虑的老鼠,一定要增加点焦虑,以免它大摇大摆跑到洞外。连猫影也看不见就整日恐猫而不敢找食的老鼠,则要减少其焦虑
这个比喻并非玩笑。
如果一个学生面临升学,对于能不能考上大学没有一丝焦虑,每天懒洋洋地不思进取,显然是不合适的。作为他的父母,大概很有必要提醒孩子面临的问题,增加一点他的焦虑,从而调动孩子奋斗的积极性。
反之,如果一个学生面临升学,对于前途过度焦虑,整个精神被紧张不安和恐惧控制,乃至不能正常生活和有效地学习,那么,无疑应该减轻压力,减少焦虑。
第三个原则,一个人如果野心不当,过大或过小。首先要调整其野心。过大的野心必然造成过多的焦虑,摧残身心健康。过小的野心则会使人缺乏必要的焦虑,从而散漫消极。
如何对应焦虑症
认识焦虑的客观牲
我们的情绪并不是主观意志能完全控制的,如在众人面前讲话时紧张,常常是越想控制紧张,则紧张越厉害,越想控制焦虑,则焦虑越甚。相反,如果对待焦虑采取接纳的态度,焦虑产生后告诉自己:我焦虑了,这是一种难受的感受,但我自己控制不了,我只能接纳它。这样,虽然看来好像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然而,任何情绪的过程都有它发生、发展、高潮、下降及结束的过程,只要我们接纳它了,最终它也就消失了,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寻找原因
试着寻找焦虑背后的心理原因,如是否自己太过追求完美、太看重事物的结果、大注重他人评价等。
正视现实的压力
焦虑的产生,常常有着一些我们不愿面对的现实压力、心理冲突,如婚姻的矛盾、工作的压力、人际的冲突等,我们要学会正视并及时解决它们,逃避只能使问题更为复杂和麻烦
寻找多途径的愉快来源
我们的愉快来源越多,我们就越少惧怕失落,越少焦虑。生活是多彩的,只要我们愿意,每时每刻我们都能享受到生活的愉快。
主动寻求帮助
主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如何开始美好生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越来越关注。尽管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就对健康内涵进行阐述: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应该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但要说多少人已对此有深刻理解并付诸实施,估计不容乐观。
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件可能会给人以启迪—
布拉特岛水域中有一种王鱼。王鱼有一种本领,它能吸附一些较小的动物到自己身上,然后慢慢成为自己身上的一种“鳞片”。其实,那不是鳞,只是一种附属物。当王鱼有了这种附属物后,会比没有鳞的王鱼大出四倍以上。可怜的是,王鱼后半生,由于身体机能退化,这种附属物会慢慢脱离它的身体,使它回到原本那个较小的外形。被剥夺了鳞的王鱼是非常痛苦难堪的,它无法再适应这个世界,游动得也很不自然,最后它自残,往岩石上猛撞,挣扎数日而死去。
凡看到过王鱼惨死的人,都认为它们不该选择附属物作为自身的鳞片,那本来就不是自己的。
人的一生中很多情景确实很像王鱼。高位、名誉,当这一切到来时,确实会使人变为另一种模样,比以往“高大”数倍。问题是,它们总会脱离你而去。王鱼的可怜,往往也是我们的可怜。
有位行为经济学家说:“我们越来越富,但是体会不到幸福,部分原因是,我们总是拿自己与那些物质条件更好的人相比。”
小故事可以给人这样的启迪:把物质追求看成是人生的最大快乐和幸福的源泉,到头来可能事与愿违。因为无数事实证明,在基本物质满足后,真正的幸福体验往往来自于精神层面。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描述人的梯需要度,他认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只是人的最低层次需要,而爱与归属、尊重与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才是人的最大需要,也是人的自我感觉需要的本源。因为前者的需要只能归属于动物的本能,并不体现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而后者的需要才能体现人的价值。一个人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会拥抱美好生活。
温馨提示:既然过于焦虑如此伤害我们的身体,我们何不开心的过每一天呢?大声欢笑,让笑声渲染我们的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原文链接:https://www.babytaobao.com/xinli/280028.html
上一篇:新生儿呕吐的治疗及预防
下一篇:怎样成为一个心理成熟的人
Copyright 2005-2024 妈妈好孕网 |陕ICP备2021008751号-2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