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4-19来源:妈妈好孕网人气:321+
自然界万物一年四季的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可以归于阴阳的变化。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阳二者的关系中始终是阳气占主导地位,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就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给大自然以光明和温暖,如果失去了它,万物便不得生存。人体若没有阳气,体内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不能供给能量和热量,这样,生命就要停止。一些年老体弱的人,在冬季往往容易感觉手足不温、畏寒喜暖,这种情况,人们常称之为“火力不足”,即中医学所说的“阳气虚”。人身之阳气盛衰,往往标志着人体生理功能活跃的程度,但威胁人体阳气的莫过于寒邪。因此,寒邪是人体致病的凶手,是疾病的罪魁祸首,我国民间素有“百病从寒起,寒从足下生”的说法。
为什么说寒邪是引起疾病的万恶之源呢?这要从寒邪致病的性质和特点说起。
寒邪致病多在冬季,有内寒与外寒的区别。外寒是外界的寒气侵犯人体而发生疾病的病邪,内寒则是人体机能衰退,阳气不足而致的病证。外寒顾名思义,就是由外感而得,像天冷而穿着单薄,受了风寒。受了外寒,寒邪束于肌表,腠理闭塞,卫气不能宣发,就会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络,则头身疼痛。内寒,中医多认为是阳虚,清阳不升,可见肠鸣、腹泻、易感冒、四肢不温。内寒、外寒不同,但可相互影响。如阳虚内寒之人,易感外寒;而外寒侵入,易伤阳气,引起内寒。
寒有什么特点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热胀冷缩这个道理,还有水遇冷就会凝结成冰块。这两个现象告诉我们,寒邪具有使物质收缩、分子运动变慢的特性。中医把寒邪的这种特性描述为寒主收引和寒性凝滞。寒主收引,举个形象的例子,当我们感到寒凉时,浑身会起鸡皮疙瘩,就是肌肉收缩的结果,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出现关节拘挛作痛、屈伸不利、发热恶寒而无汗等症。寒性凝滞,易致气滞血瘀,使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出现周身疼痛或脘腹疼痛等痛证。对女性来说,痛经中因寒致病的证型是较为多见的。“寒邪致病易伤阳气”,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邪,反为阴寒所侮,故云“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所以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失于温煦之功,故全身或局部可出现明显的寒象。如寒邪束表,卫阳郁遏,则现恶寒、发热、无汗等,称之为“伤寒”。若寒邪直中于里,损伤脏腑阳气者,谓之为“中(4声)寒”。如伤及脾胃,则纳运升降失常,以致吐泻清稀,脘腹冷痛;肺脾受寒,则宣肃运化失职,表现为咳嗽喘促,痰液清稀或水肿;寒伤脾肾,则温运气化失职,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水肿腹水等;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微细等,若寒水过盛,上制心火,则心痛、心悸。而寒郁日久,常从热化,或从湿化变生它邪,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那么寒证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首先与寒冷的天气有直接的关系。其次,如食用生冷的食物及啤酒饮料、淋雨、涉水下河、工作环境潮湿等等,都会导致寒邪攻击,而人体阳气虚弱,属于外因致病。例如:现在的小姑娘爱美,夏天穿着露脐装、超短裙,冬天不怕冷穿裙子;小伙子夏季贪凉,夏天大汗后用自来水往身上冲;或吹空调温度过低、时间过久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类年轻时不注意生活细节的人到中老年时很容易受风着凉患上颈、肩、腰、腿等处关节病,甚至出现全身畏寒等。而年老体衰人体本身阳气不足等属于内因致病,以人体机能活动衰退、迟缓为
|12>>>>>|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原文链接:https://www.babytaobao.com/siji/371562.html
Copyright 2005-2024 妈妈好孕网 |陕ICP备2021008751号-2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