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好孕网 > 养生频道 > 四季 > 如何应对秋燥、秋乏、秋愁三大主症

如何应对秋燥、秋乏、秋愁三大主症

日期:2024-04-16来源:妈妈好孕网人气:447+

如何应对秋燥、秋乏、秋愁三大主症

入秋后,可根据气候变化,按照“减辛增酸”的原则,通过饮食对秋燥进行调治,主要是多进食含水分多的水果、蔬菜。防治温燥可选梨、葡萄、猕猴桃、甘蔗、荸荠、番茄、萝卜、百合。

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入秋后,随着气候的变化,人体可产生诸多不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秋燥、秋乏、秋愁三大主症,对此,人们应该采取必要措施,积极应对。

燥为秋天的主气,其中初秋有夏日之余热,天气晴暖而干燥,燥与温热结合,称为温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久晴无雨,气候干燥,天气逐渐转凉,燥与寒结合,称为凉燥。燥邪为患有两大特点,一是燥邪干涩,易伤津液。二是燥易伤肺。

入秋后,可根据气候变化,按照“减辛增酸”的原则,通过饮食对秋燥进行调治,主要是多进食含水分多的水果、蔬菜。防治温燥可选梨、葡萄、猕猴桃、甘蔗、荸荠、番茄、萝卜、百合。防治凉燥可选柿子、石榴、广柑、苹果、白果、核桃、胡萝卜等。此时,应少吃辣椒、花椒、胡椒以及葱、姜等辛辣食物,尤忌如麻辣火锅之类大辛大热之品,以防助“燥”为虐,化热生火,加重秋燥。

入秋之后,天气渐凉,人体开始进行自我调整,各种生理功能渐趋平衡,但炎夏造成的消耗一时未能完全补偿,于是,不少人感到浑身疲软无力,精神疲惫,倦怠,睡意连绵,呵欠不断,食欲增强,却又不易消化。这种现象在民间被称为“秋乏”。

缓解“秋乏”,首先应从生活起居上进行调整。夏天晚睡早起,秋凉后应改为早睡早起,注意不要熬夜,切忌过劳。

其次,在饮食上可适当补充优质蛋白质,补偿夏日的消耗。但注意不要大量食用难以消化的肉食,以免影响脾胃功能。芡实富有营养,且兼具养胃之功,民间素有“秋藕最补人”之说,这些都可适当食用。还可多喝些茶、咖啡以醒神。秋凉后,应少食生冷及性味寒凉之品,以免损伤脾胃,加重“秋乏”。

再次,秋高气爽是锻炼身体的大好时机,可开展一些诸如太极拳、慢跑步、广播操、冷水浴等体育健身活动。这样,既能增强体质,又有助于消除“秋乏”。

此外,中医认为,“秋乏”是一种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表现,对于体质虚弱、年老多病者,一时“秋乏”不能解除,可适当服用补中益气丸、六君子丸、香砂养胃丸等中药,进行辅助治疗。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凉以后,日照变短,人的情绪难免消沉低落。加上自然界草木枯萎,花叶凋落,往往使人触景生情,多愁善感,特别是一些老人,退休独居在家,常会引发凄凉、垂暮之感,产生忧郁、悲伤等情绪变化。一些常年在室内工作的人,尤其是体质较弱或极少参加体育锻炼的脑力劳动者,以及平素对寒冷比较敏感的人,比一般人更易感染“秋愁”。

人们在秋天,尤其要注意精神调养,设法改善种种不良心境,提高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避免不良情绪的干扰,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宁心安神,静心养气,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自己的情绪,逐渐适应气候的变化。二要多接受有益的光照,在外要多晒太阳,在室内可用模拟太阳光谱的“全光谱”灯泡代替白炽灯等“不全光谱”灯泡。三要多接触大自然,经常处身于自然环境之中。四要多进行户外活动,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或登高远足,或水中泛舟,或琴棋书画,或养花垂钓,或闻曲起舞,使秋愁在愉悦之中悄然而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原文链接:https://www.babytaobao.com/siji/370777.html

Copyright 2005-2024 妈妈好孕网 |陕ICP备2021008751号-2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