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9-05来源:妈妈好孕网人气:141+
导语:很多人认为“苦夏”是由于夏季天气炎热导致,其实很可能就是因为脾虚所致,特别是女人要小心,那么脾虚怎么办呢?脾虚吃什么好?脾虚的症状有哪些?下面小编一一解答,赶快到下文看看了解下吧。
女性如何补脾 "苦夏"可能是脾虚 5种女人脾虚的症状 夏季气温升高,人们都喜欢躲在空调间里工作。这样的方式很容易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有时甚至很多爱美女士因为没有食欲,直接放弃午餐。也有很多人将这些症状称为“苦夏”。其实,并非由于夏季炎热导致胃口变差。有时,脾虚也会出现这些症状。 中医认为,脾虚是指脾功能不足,特点是吃得少、胃口差、食后腹胀、四肢无力、怕冷、大便稀溏等。《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篇》中说道:“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如何自测是否由于脾虚所至各种症状很重要。根据以下五种方式即可判断自己已经出现脾虚症状了。 一、清晨起床,如果感觉胸闷气短、头晕脑涨时,说明我们的脾胃功能较为虚弱。 中医养生认为,脾气一虚,肺气先绝。也就是说脾与肺的功能是相互影响的。脾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肺金失养,就容易出现气短,动则气促等肺气虚的表现。 二、刷牙时注意舌苔的变化。 舌头的变化是脾的外在表现。健康的舌头表面应为红色,看上去很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轻薄且非常干净。如果舌头边缘已经出现明显的齿痕,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同时,在夏季,脾湿的人也常常感觉口内粘腻,面色晦暗发黄。 三、如厕时还应检查宿便的情况。 如果出现宿便形状软烂、黏腻即为脾湿的症状,说明消化功能出现异常现象。 四、食欲也能看出脾湿症状。 因为在中医理论中,当湿气进入体内后最容易伤脾。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吃到体内的各种食物和液体,把这些物质转化为能够被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为人体新陈代谢提供新的能量。脾虚如何调养 大多数人在夏季湿热的环境中,都会出现食欲和消化功能下降。但也有一些人食欲不受影响,有较强的饥饿感,可是吃了东西后却有饱胀的感觉,这也是胃强脾弱的表现。 五、湿气重的人还可能在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严重时会出现下肢水肿等问题。 身体肥胖的人,90%都是体质虚弱者。体虚是身体脾胃功能减弱衰退导致的。体虚会导致新陈代谢减慢,机体活力减弱,从而消耗营养的能力减低,营养不能消耗掉于是堆积在体内,形成肥胖。 小建议:脾虚患者平常在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能补脾益气的食物,例如粳米、籼米、薏米、栗子、山药、红枣、香菇、马铃薯等,这些食物都适合脾虚患者食用。脾虚患者还需注意不要食用一些寒凉性的食物,这类型的食物容易使脾气受到损伤,如苦瓜、冬瓜、莴笋、柿子、西瓜、绿豆等食品尽量避免食用,还有像鸭肉、牡蛎、牛奶、芝麻等一类会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物也不要食用。导语:很多人认为“苦夏”是由于夏季天气炎热导致,其实很可能就是因为脾虚所致,特别是女人要小心,那么脾虚怎么办呢?脾虚吃什么好?脾虚的症状有哪些?下面小编一一解答,赶快到下文看看了解下吧。
女性如何补脾 "苦夏"可能是脾虚 5种女人脾虚的症状 夏季气温升高,人们都喜欢躲在空调间里工作。这样的方式很容易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有时甚至很多爱美女士因为没有食欲,直接放弃午餐。也有很多人将这些症状称为“苦夏”。其实,并非由于夏季炎热导致胃口变差。有时,脾虚也会出现这些症状。 中医认为,脾虚是指脾功能不足,特点是吃得少、胃口差、食后腹胀、四肢无力、怕冷、大便稀溏等。《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篇》中说道:“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如何自测是否由于脾虚所至各种症状很重要。根据以下五种方式即可判断自己已经出现脾虚症状了。 一、清晨起床,如果感觉胸闷气短、头晕脑涨时,说明我们的脾胃功能较为虚弱。 中医养生认为,脾气一虚,肺气先绝。也就是说脾与肺的功能是相互影响的。脾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肺金失养,就容易出现气短,动则气促等肺气虚的表现。 二、刷牙时注意舌苔的变化。 舌头的变化是脾的外在表现。健康的舌头表面应为红色,看上去很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轻薄且非常干净。如果舌头边缘已经出现明显的齿痕,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同时,在夏季,脾湿的人也常常感觉口内粘腻,面色晦暗发黄。 三、如厕时还应检查宿便的情况。 如果出现宿便形状软烂、黏腻即为脾湿的症状,说明消化功能出现异常现象。 美人5招 养肤先养你的脾 脾被称为“后天之本”,脾脏好的人通常面色红润有光泽,反之则会皮肤发黄、易产生皱纹。不想变成黄脸婆,养脾非常重要。脾虚如何补养 1、药补不如食补 中医认为味甘、性平的食物能够补脾,比如蔬菜里面的菜花、土豆、白薯、南瓜、山药、莲藕,谷物里面的小米、粳米、薏仁、绿豆、黄豆,还有红枣、桂圆、莲子……都对脾大有好处。下面介绍两款补脾靓汤,供大家参考。 枸杞红枣乌鸡煲 材料:乌鸡一只,红枣10个,枸杞10克,生姜适量。 做法:乌鸡去毛去内脏后洗净,共放入滚水中烫5分钟后捞起沥干水。将以上材料放入锅中加水煎至烂熟。 功效:乌鸡有健脾功效,红枣不仅能健脾还可以补血,经常服用能使我们的气色变得红润有光泽。 蜂蜜绿豆薏仁汤 材料:绿豆20克,薏仁20克,莲子20克,适量蜂蜜。 做法:将薏仁、莲子和绿豆洗净后用清水浸泡一夜。薏仁加2碗水放入锅内,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煮20分钟,放入莲子、绿豆煮至熟烂。待汤变温热后,放入蜂蜜。 功效:三味食材不仅可以补脾益气,绿豆和蜂蜜还有排毒养颜的作用。 2、运动健脾 经常仰卧起坐,在健脾的同时还能锻炼腹部肌肉。每天进行3次,每次5分钟。尽量不在饭后运动,对消化不好。 3、按摩 经常按摩腹部对健脾也很有好处:将双手放在肚脐部位,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揉60次。 经常按摩足三里穴,亦能调理脾胃。 4、进行脑部放松活动 过度用脑也会对脾造成伤害,所以适当的时候需要对脑部进行放松,缓解紧张,比如静坐,冥想等。 5、保持心情愉悦 心情舒畅也能使脾处于一个健康状态。 脾虚导致女人变丑 6种食物健脾补虚 中医脾虚症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症,其病情虽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等症状。女人脾虚怎么办? 脾虚的分类典型症状1、脾气虚的典型症状: 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的典型症状: 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行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许多人虽然从来都不熬夜,睡眠质量也很好,但是眼眶周围却常有黑眼圈,眼袋也越来越大…… 3.中气下陷的典型症状: 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的典型症状: 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脾虚病因: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 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 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 脾虚须对症调理6方法:1.导致脾气虚的原因所在: 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体虚弱。 2.导致脾阳虚的原因所在: 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气下陷的原因所在: 中气亦指脾气。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4.导致脾不统血的原因所在: 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
应对脾虚6种食物 1、甘薯 甘薯又被称作“红薯”,属于性平味甘的食物。常吃能够健脾益胃,治疗和改善疳积瘦弱,腹胀泻痢等身体不适症状。 2、薏苡仁 味甘淡,属性微寒。具有利水渗湿和止泻的作用。对于腹泻、食欲下降等脾虚症状都适用。 3、粳米 又被称为“大米”。性平味甘,对于脾胃以及肌肉的保健都具有益处。可以用来治疗、改善因脾虚所致身体消瘦、烦闷、泄泻、下痢等症状。 4、小麦 小麦属于性凉味甘的五谷类食物。具有健心护肾、清热止渴的功效。适用于口干舌燥、心烦不安、食欲不振等脾虚症状。 5、芝麻油 芝麻油性凉味甘,能够润滑肠道、预防大便干结、帮助身体排毒解毒、治疗食积腹痛、溃疡等症。 6、糯米 糯米又被称作“江米”,性质温和,味甘,适合脾虚胃寒的人食用。具有暖和脾胃、消除口舌干渴、改善自汗、治疗便溏和腹泻等功效。 总结:以上介绍的这些关于女人脾虚调理方法,很有效,大家不妨照着做一做,吃一吃那些健脾的美食!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原文链接:https://www.babytaobao.com/renqun/282230.html
上一篇:6招丰胸大法必能拥有完美罩杯
下一篇:女人美丽 要靠自己养
Copyright 2005-2024 妈妈好孕网 |陕ICP备2021008751号-2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