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05来源:妈妈好孕网人气:6+
孩子有分离焦虑怎么办,孩子不愿意和父母分开是好事,但是一刻也不能分离就有点不行了,那么孩子分离性焦虑怎么办好呢,妈妈好孕网小编就来说说吧。
分离性焦虑障碍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焦虑障碍之一。
是指儿童在于重要人物分离时,产生的与其发育水平不相称的压力,其特征是当与依恋对象分离或者离开熟悉的环境时,表现出不现实的担心和过度的焦虑。
症状持续超过4周,明显干扰了儿童日常的学习、生活以及政策的生长发育。
分离性焦虑可视为一种正常反应,每个儿童在其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可能出现分离焦虑,但程度不等。
如果儿童的焦虑程度过高,则已成为一种病理状态,严重分分离性焦虑会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降低儿童的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儿童早期的焦虑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干预和治疗,会延续到青春期和成年期。
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儿童分离性焦虑具有遗传性,主要与儿童的气质类型、焦虑型人格、遗传因素等有关。难养型气质类型儿童更易于发生分离性焦虑等行为障碍。
性格内向的儿童,不愿意主动和其他儿童说话,容易产生分离性焦虑。
患有焦虑症的父母所生的子女,焦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父母所生的儿女。
环境因素
分离性焦虑的出现与依恋和环境的变化有关,不安全型依恋与分离性焦虑的水平呈正相关,分离性焦虑产生于依恋对象的失去。
儿童在于依恋对象分离的时候,因为感到失去依赖和安全感,从而产生恐惧和紧张等情绪,对幼儿园的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感到焦虑。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养育行为的特征性概括。
研究发现,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焦虑性养育行为与儿童的焦虑关系密切,对儿童的焦虑情绪具有预测作用。
父母过度保护的养育行为与儿童焦虑症状关系最为密切,过度保护的养育行为有许多负面作用,涉及的主要方面有儿童的社会功能、应对行为、自我调节能力与儿童的内向化行为,后者包括焦虑、抑郁、退缩和分离性焦虑。
过度保护、专制型的养育行为会阻碍儿童成功应对在其能力范围内的困难和挑战,导致儿童对父母的依赖延长。
小仙之前谈过儿童的依恋类型,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提出。
1978年,他的学生Mary Ainsworth继而根据当婴儿需要父母时,父母对婴儿的行为和回应程度,提出了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
1
如果当婴儿需要照顾时,父母总是在婴儿身边的、有回应的、给孩子注意力的,婴儿就会感受到安全、爱和自信,这种婴儿会比较不拘谨、爱笑、容易和其他人交往,发展出“安全型”依恋;
2
如果大人对孩子的照顾时有时无,行为无法预测,婴儿就会开始用各种行为试图找回自己的父母。由于不确定照料者什么时候会回应,婴儿会表现出紧张和过分依赖,发展成“焦虑-矛盾型”依恋;
3如果当婴儿需要的时候,父母总是不出现,态度是冷漠和拒绝的,婴儿就会认为他人是无法信赖的,从而对他人充满怀疑,甚至陷入抑郁和绝望,发展成“回避型”依恋。
这些婴儿同母亲分离时很少表现出抑郁,甚至当母亲想主动引起他们的注意时,他们仍然表现得很冷漠。
回避型婴儿对陌生人相当友善,但有时会像忽视自己母亲那样回避和忽视这些陌生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原文链接:https://www.babytaobao.com/jibing/10075.html
Copyright 2005-2024 妈妈好孕网 |陕ICP备2021008751号-2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